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通过专题学习方式编制语文课程似乎是国际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潮流。它最先从美国开始,然后波及英国、德国、法国。如果说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本学科内探讨课程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则是从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协调与整合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的结构问题。从学生的经验的扩大与社会化程度而论,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发展过程,通过不同学科课程组织相同的主题或相关的问题进行丰富而多方面的学习,非但无可厚非,亦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正如夸美纽斯指出的:“语文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是应当和事物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对客观世界与语文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才能同时进步。”专题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把事实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而且有利于学生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经验和情感的累积与成长。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课程编制方式和语文学习的途径。但是,如若处置不当,语文课程很可能变为历史、社会抑或公民科课程等相关课程的附庸抑或相关专题的附录,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在某一课程主题的整合下,失去应有的内容。如何处理专题学习和学科教育的关系呢?这是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处理这一问题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专题学习只能安排在语文课程的某一阶段,现在看来,比较适宜的是小学高段或中学低段。这一阶段,课程相关性较大,课程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一些。其他阶段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科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增强则不宜实施。语文课程在确立专题时可以考虑相关学科的价值教育,选择一些重要的问题集中解决,但是应该确定正确的理念。所谓拟定的主题,也是就大而言之,任何问题都无法涵盖社会,尤其是学生未来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课程所设计的问题只是暂时的、部分的,对学生踏入社会起一个引领作用。第二,在专题学习或主题设计中,语文课程应该从学科特性出发,从学科课程与内容自身着眼组织设计,在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时,遵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绝不能使主题教学游离于语文课程学习中,或者相反,让主题学习淹没于语文形式的训练中。第三,在专题学习之外,语文课程的学术性教育有其独特的要求和广阔的空间,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有比较系统的学术性教育的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学术预备性教育。在语言、文学两个领域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在这方面,不少国家的语文课程改革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学教育自不必说,以语言学习为例,俄罗斯在《5-9年级俄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俄语这门课具有认识和实践的方向性,换言之,它能赋予学生有关本族语言的知识及形成语言与言语的技能。大纲将其归纳为三种专长:形成学生语言的专长、交际的专长和语言学的专长。英国的语文国家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按语言的拓展、语言的应用、通过语言相互影响,语言的调查研究,语言的差异和变化、语言的辩论等6个单元,加深对语言的充分理解,换言之,把语言学习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进行学术性的探索和研究。美国是实施专题学习和学科结合最早的国家。许多州和学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对专题学习或跨学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比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一所市立学校《英语语言艺术课程》对9年级跨学科阅读提出了对比文化与各文化领域的相互影响,通过文学阅读将跨学科的主题及观点相联系,增强人权和自由意识,以及了解和分析各种文化要素、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构成,包括同情心、礼节、容忍、诚实、责任心和自律等。但是,它的前提是充分考虑英语语言与文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美国发表的教育绿皮书对语言系统学习及语言文化的认识有非常精辟的阐述,如需要学生明白:(1)英语同所有其他语言一样,是根据文法与语法来使用的。(2)英语是不断变化的。(3)英语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4)英语中有种种水准的用法,因此往往会有在某种状况之下适当的语词在另一种场合不适用的情形。(5)英语中有许多方言。(6)英语的词汇同其他语言的词汇一样,是根据上下文背景来决定意义的,含有言外之意。关于方言的观点是,今日的标准语的方言在英语对话者中间容易沟通,从这一点说有使用价值。除此以外的方言同标准方言不同,未必有优劣之分。一些方言是为了保持文化与地区的独特性而使用的。方言具有语言与社会的历史。
四
“恢复基础”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前后掀起的一场教育变革运动的主题与名称。它是针对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生活化而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严重下降而提出的旨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一场变革运动。虽然这一话题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但就国际语文教学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和理解与使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的主要学科的课程,其课程学习自有其特殊的方式与方法,比如朗读、朗诵、吟诵等方法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就被反复证明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被称为传统的方式是与过去学校教育的体制及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社会已经进入到消费时代时,语文教育的方法发生变革是势之必然,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国际语文课程改革浪潮中倡导个性化学习方式,诸如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批判性阅读,以及与整个改革浪潮主题相一致的活动课程、人性化学习,等等。人的解放是现代教育的永恒价值追求,因此从实用主义教育观到人本主义,乃至建构主义或多元智能理论,其教育哲学无疑都指向了人的个性发展。在这些思潮影响下,课程改革不断削弱原有学术基础,所谓社会化、活动化、娱乐化都变成了语文课程的关键词,频频出现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献中,然而,正如西方学者所批评的那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学校目标失去了中心,非学术性活动混淆和冲淡了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基础学力下降。事实证明:这种浅显的“自助餐”的课程大量充斥着校园,对原有学术内容产生了严重影响。于是纵使大量教科书为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把“文字修改得更为浅显”,以适应日益降低的阅读水平需要,这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加强中学的学术教育而制定的“新基础课程”,不仅说明课程改革中学术性课程不容削减,它有其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面,实际上也暴露出许多变革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即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普及,教育方式可以现代化,但对于特定课程来说,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舍弃一些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能因此被削弱。以语文课程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不对学生施以朗读、吟诵,表演、演说,学生的理解力、鉴赏能力以及批判能力就无从谈起。美国、英国、法国甚至日本近半个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轨迹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流行“制度教育学”,尤其是斯奈德的“非指导性教学法”于语文教育中,在倡导儿童主体性理念之下,强调儿童兴趣、活动和经验的课程模式,注重个别化学习,以及共同作业和活跃身心的活动。但事实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能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处境。语文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实际训练,要使学生养成可以正确、贴切地表达思想。掌握语法,丰富词汇,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所谓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过早地介入语文课程很可能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以至于走上歧路,而语言学习中,诸如对动词变位,诗歌押韵理解都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实践,才能获得语感。因此,演戏、课文背诵一直被有责任心的教师坚守着。这种训练方式并没有如时下流行理论所说的那样遮蔽了文学作品的“人文主义”。那种以学会个人办事技巧的方法,如打电话等,以及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实际上对于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无济于事。1995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对初中一年级语文能力调查表明,10%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没有掌握阅读和书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那些会读会写的学生也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以至于他们无法完全妥善地理解课文。20世纪90年代法国语文课程改革围绕阅读、书写和口头表达三个领域组织教学内容,旨在恢复基础学力。法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们阅读。大纲强调有三种阅读方式:学生的高声朗读;默读;教师的高声朗读。大纲对此作这样的阐述:“学生经常性的高声朗读使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困难,辨认并处理之。这也是赋予课文以生命,并准备高质量表达的一种手段,而高质量的表达是成功交流的条件。默读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时刻和方式。教师高声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经常进行,以充分发挥它的感染作用,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对儿歌和诗歌的记忆和背诵。”到初中阶段,对于阅读则提出了泛读、精读和作品片段选读等三种方式的学习。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其目的亦指向“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中心目标上。对于精读,大纲特别指出:“精读就是一堂课详细阅读一篇短文或课文节选,读全文就是4到6星期读一本书。两种阅读法在学年中的分配应相对平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