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1)

2017-10-09 03:2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教师评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国内传统教师

摘要:教师评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国内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内容简单化、评价目标功利化、评价标准统一化、评价动力单向化等问题。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应构建发展性和奖惩性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系统,并实施全方位反馈评价和全过程的教师表现管理和考核。

关键词:人力资源;教育管理;教师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而言,师资队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更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国内院校开始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体制,教师待遇和发展与评价考核的结果直接挂钩。在此背景下,对教师评价的模式和方法是否科学、公正,是否合理、有效?这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需求,促使教育管理者们努力寻求合适的评价模式。发达国家正在广泛应用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逐渐受到了国内教育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的教师评价优势和不足人手,在此基础上引入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提出探索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若干观点。

一、我国开展教师评价的历史和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院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力量。教师评价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引进聘用、选拔晋升、职称评审、培养考核等方方面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这一核心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学界、教师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教师评价的法律依据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做出客观判断的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效能。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评价的开展做了许多原则性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五章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加上一些行政与地方法规,如《教师资格条例》、《关于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对教师考核与评估的具体要求,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评价的法律法规依据。

(二)国内教师评价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一般实行一年一度的例行考核,以定性评价为主,与工资晋升挂钩;定量考核部分主要是教学时数,与课时津贴挂钩。这种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引导和震慑作用,但还不能跳出“大锅饭”的历史藩篱。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期间,在原有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对部分学校实施试点改革,推出一系列量化考核的评价策略,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在结合完成质量的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全面量化,并把量化结果与教师津贴挂钩。这一评价体系对打破原有的“大锅饭”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新时期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要求推行学校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

反思国内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简单化,从完全定性倾向走向完全量化倾向,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学校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看都是不利的。比如当前部分高校要求新教师在较短年限内发表若干篇论文或者完成若干科研经费指标,虽然各高校科研论文或科研经费等数量性指标突飞猛进,但是对于教师论文的核心创新成果或科研经费的学术产出质量等问题却往往被忽视,造成了部分高校原创性重大成果鲜见,重科研轻教学日趋明显,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教师疲于应付考核等不和谐因素。二是评价目标功利化。评价只面向过去,仅着眼于对教师以往工作表现,做出晋级加薪、递增奖金、降级减薪、解聘下岗等决定,忽视其未来的发展,过多强调学校目标的实现,强调对教师的管理和领导者的权威,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三是评价标准统一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容易走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一思路,争取做到教师评价的公平、公正,并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而恰恰忽视了学校的多样性、学科的差异性和教师类型的多样性等特点,如有些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不能体现学科的基础条件和投入条件,造成了优势学科教师轻松过关,弱势学科教师岌岌可危,引发学科间教师发展的“马太效应”,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评价标准本身的不公平性。四是评价动力单向化。教师评价主要靠行政权力,靠外在压力,自上而下开展评价工作,很难真正调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性,使教师评价难于深入实质性问题,仅仅停留在形成性评价的粗浅状态。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需要,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则代表着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相比之下,师资队伍的建设却没有取得真正长足进步,暴露出了明显的“跛脚”。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师评价体系,才最适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才能最有效地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是当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

探索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多年积累的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基础上,如何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师评价体系,特别是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教师评价的现实中去,已势在必行。当然,新的思想和制度体系要取得良好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进行逐步探索,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在教师评价理论中的应用和实践,把我国传统的评价体系中的奖惩性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我国教师评价体系创新的有效途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解析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态势、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