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素质教育特别关注知识的内化。一般而言,书本上的、教师教授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外在之物。例如,教师教会了学生识字,人口手刀尺,教会了学生念ABCDE,教学生明白了数学公式(a+b)fa-b)=a2_b:,等等,最初,这都还是身外之物。或者说,在这种情形下,很难出现积极的反身心理活动,很难有主客体融合。 一位英国数学家说,1729这个数字太平淡无味了,可是,一位印度数学家说,1729这个数字奇妙有味,它既等于103+93,又等于123+1 3,它是能用两种形式表达为两整数之立方和的第一个自然数,十分优美。面对同样的对象或知识,其中一位不只融入了更多的认知,还注入了更多的体悟、更多的情感,另一位则没有.其结果便大不一样。那种融人了自己更多感知和体悟的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内在性了,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内化,它成了自己不仅更熟知,而且也更喜爱的东西了,更像是自己的了。
当青少年对数学(或其他科目)有越来越多的喜爱时,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时,他很可能逐渐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内化了。陈景润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其与数学终身为伴,视其为生命了。这是经典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虽然这是就数学而言的,其他知识不亦如此吗?
人人都体会得到,对于那些曾经寄托了自己情感、意念的习得经验,是最刻骨铭心的,常常是终身难忘的,因为,那是最可能融于自身的,或者说它真正成为素质了。也就是说,这种习得经验对素质发展有最实在最深刻的影响。
素质之素,本有也,内化了才本有了;素质之质,本在也,内在了才称之为质。素质教育当然特别关注一般外在知识的内化效果,内在结果。然而,也正是主客体融合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优秀的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去知晓,去认识,去熟记,还会努力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去欣赏,去感受,感同身受。不仅语言、文学、艺术课程可以做到,而且,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是可以努力做到这一点的。
为什么优秀的教师很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因为兴趣可以促成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情意投入,兴趣可能使他们因此而更喜欢更热爱其所学,兴趣可能促成他们主客体更好的融合,可能促成他们不仅去知晓,而且促成他们去体验,促成他们身与心的全投入。有学者专称具有这种效果的教学为体验教学。这都是严肃的教育主题而并非可有可无的单纯方式方法问题。
三 素质教育怎样看待知识教育
上一节已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下面还作进一步的讨论。
素质教育一点也不忽视知识教育,并且可以说它给予了知识教育特殊的关注,特别的重视,重视其终极之效果。
但是,达到积极的效果,真正称得促进了素质之提升的知识教育,不只是引导学生有认知投人,更要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投入。学生所付出在知识上的情意越深越重,对素质积极的直接的影响越大。知识是养料,情感是使这种养料成为学生素质的胃液和胆汁。
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不忽视知识教育,而且在强调如何改善知识教育,如何使知识教育更确利于学生的素质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我们对知识教育提出如下四点具体建议。
(一)把讲授原理(或传授知识)与讲述故事结合起来
故事故事,业已故去之事,然而,不仅故事是容易引起兴趣的,而且,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人文精神存在于历史之中,因而,故事的引人人胜确实能唤起学生情意的投入。语文、音乐、美术等有故事,数学、物理也有故事吗?从数理的原理中似乎看不到人,但它们都凝结着人的意念,人的精神,它们周围有一个巨大的人文光环,故事就在其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三s”,即科学(science)、故事(story)、精神(spirit)。三s是可融为一体的。这种课程观的积极面是值得注意的。
(二)把逻辑与生活结合起来
人们也说生活中也有生活自身的逻辑,那往往是指一般的因缘关联之类,而与各科目自身的逻辑并不总是一致的。无论是语句语法中的构造逻辑,还是几何中的论证逻辑,生活中并不常见。可是,它们并非完全与生活无关。现实的生活更靠近学生的认知,也更贴近他们的情意,所以尽可能联系起来,便有利于其情感投入,获得更好的知识教育效果,并有利于增进素质的效果。
即使三段式那样似乎枯燥的推演,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生活化的。 “凡羊都有两只角,这是一只羊,所以它也有两只角”,这样简单的三段式,生活中俯拾即是。
(三)把明晰与隐喻结合起来
教学中为何常常需要隐喻,需要含蓄呢?因为这能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更有余味可以品尝,除了可能更有利于增长智慧外,也更能引起学生趣味,引导他们情感的注入,促进对象化活动或积极的反身心理活动。
讲课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明明白白,然而,学生实际地真正地弄明白,是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疑惑走向确信、从隐隐约约走向清清楚楚的一个过程,而隐喻在此过程中扮演必要的角色。因而,并非总是单刀直人的。
(四)把严谨与诙谐、幽默结合起来
最终获得的知识应当是合乎科学性原则,应当是严谨的。然而,获得所经历的过程却可以是迭宕起伏的,可以是活泼跳跃的,可以经过欢天喜地。这个要求当然很高。但是,真正锤炼到可称之为教学艺术的境界,很高很难达到的目标,我们也会努力的。
这些所谓结合,都为着便于学生主客体的融合,使得知识教育更具有素质教育的意蕴。
只要目标明确,只要我们关注到主客体融合对于素质教育具有基本的意义,具体方法何止这四项,我们还可想得很多,做得很多。
教师事实上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客体之一。有一首歌,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寓意着学生从优秀的教师身上可以想到自己、看到自己,将客体主体化。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亲近,会生成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会促成学生对教师所教知识之亲近,极有利于学生在亲近教师之时也亲近其所学,极有利于知识教育中的主客体融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探求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这句话可以更换为:知识教育在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时能实现最佳素质教育效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