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问题之四:刻意“孤立”文本──用教材教就不要求品味教材吗?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
【反思】上述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为此,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
笔者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淡化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上述这种随意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问题之五:随意探究“泛滥化”──接受式学习真的过时了吗?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是上下结构,上面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去掉“火”,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岁月的“岁”去掉“夕”,下面是碉堡的“碉”去掉“周”……
【反思】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之六:落实“三维目标”──意味着要淡化“双基”教学吗?
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案例】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景阳冈”,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样?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列表,发言,模拟打虎,讲水浒故事,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
【反思】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几个词,会仿说几句有文采的话。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积累了多少字词?能仿照文中的比喻说几句比较有文采的话吗?当然不能。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
必须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定会影响人的发展。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实现,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的不透,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