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2)

2017-10-11 04:35
导读: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

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主要致力于让学生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了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体现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做,既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同模块的知识,既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又给予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施教时以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学生主动发展以及有个性发展的理念。

第二,课程内容的具体阐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的阐述中,不仅有传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要求,也有“应用·拓展”“发现”等新的术语;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普高课标》的大语文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语文教科书不仅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同时为地方、学校留有补充地方、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四、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普高课标》要靠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做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因而,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是一个关键环节。美国20世纪60年代曾发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观念不能不说新,但实践结果却以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而告终,原因不在于改革思想,而失之于教师培训的不同步发展,一线教师未能很好地理解改革思路。实际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相应地也明确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内容和方向,除了从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师作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地位,把语文教学过程真正看作是语文活动的过程,要有一个正确、合理和全面的评价观等方面进行外,更应重视引导教师群体对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对母语教育特点的审视。

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再次,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例如,河南可以围绕炎黄历史、黄河文明,山东曲阜可围绕“三孔”与孔子,西安可围绕秦始皇与兵马俑,纳西可围绕东巴文化,延安可围绕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等,创设地方或学校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形式上,一定要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让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五、课程实施,务实前行

《普高课标》有着不少亮点,但是,笔者认为《普高课标》在某些方面阐述模糊,需要进一步解析。尤其是模块设置模糊,课程开发不易。

《普高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并说五个模块的学习可以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但是《普高课标》从头至尾没有明确说明这五个模块到底为何,可能是想把空间留给一线的教师自己去发掘。但是,这很有可能给一线教师的工作带来盲目与混乱。因为,从当今的教学要求来看,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全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68.43%,有的地方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达到当一名教师最起码的资格;教师普遍只关心和高考有关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很少有科研方面的训练,对怎样搞科研,怎样指导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总之,现有的教师队伍总体上很难适应《普高课标》的需要,这里有观念的问题,有对课程不了解、不熟悉的问题,也有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受到会考和高考的制约和压力,特别是会考和高考两条线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灵活化和多样化带来的阻力是不可小视的。双重考试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课程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改,课程改革难以有所作为。

注:

[1]李协京:《对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2]张廷凯:《几个国家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