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1)(2)
2017-10-13 02:29
导读:上述两方案各有特点,方案一对学生了解岗位一线的各种情况、熟悉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解决学生找工作对教学的冲击等问题,独
上述两方案各有特点,方案一对学生了解岗位一线的各种情况、熟悉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解决学生找工作对教学的冲击等问题,独显其优势,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岗位情况参差不齐、技术人员不一定能满足指导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等问题,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这是制约该方案实施的主要障碍。方案二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对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有很大帮助,但对教师素质和数量要求较高,同时长短学期对正常的学制设置有很大冲击,大部分学校不愿采用。
4、加强实训实习场、室和计算机中心的管理,定期向学生免费开放。结合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定奖励措施、组织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实验室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配合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鼓励学生应用专业软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各专业方向模块中都应有一到两门课程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满足专业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同时各专业方向模块中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职业准入资格是各行业和社会化管理的趋势,专业理论课程模块要瞄准执业和职业准入资格要求设置课程,例如建筑工程专业中的施工管理方向要瞄准建造师和施工技术员进行课程设置;建设监理方向要瞄准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进行课程设置;工程造价管理方向要瞄准造价工程师和预算员设置课程。
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注意点
1、要开发足够多的课程模块
所谓课程模块“足够”,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职业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相同课程经常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时数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或专门化)的需要。例如,几类相关专业均需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所给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也必然不同,该课程要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模块。职业学校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建设利于专业开发和专业改造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还应致力于开发数量较多的选修课模块,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如技能性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要制定详细的课程说明
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模块选择的正确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计划书中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需要的学时数、前导性或后续性课程的名称等。课程目标所论述的,是完成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任务并经考核通过后,学生所能够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负责专业构建的人员,要确认这样的知识、能力要求已经能够满足专业需要,并按照相应的课时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给予保证。其中,前导性课程是指为了完成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完成的课程,这是本模块顺利执行的基础。
3、要注意针对性和衔接性
职业教育开发的课程模块,要注意到针对性和衔接性的问题。模块课程的针对性,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属性决定的。模块化课程的建设,同样也要建立在岗位群职责分析的基础上,要突破讲求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以“必需、够用”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的模块化和综合化并非相互矛盾,综合化了的课程,仍然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标准建设。模块课程良好的衔接性,是为了教育教学效率和培养计划的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社,2002.10.
[3]戴勇.高职模块化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11.
[4]王作兴,陶红林.构建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1999.6.
[5]王素军.专业课教师分层教学能力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 2003.8.
[6]陈振源.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朱保华 杨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