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1)(2)

2017-10-15 02:41
导读:三、感性与理性 在谈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时,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三、感性与理性
  
  在谈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时,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从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对于形象思维的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从初始阶段对物体的视觉感受到获得知觉概念和认识,也是一个经过升华的过程。这就像我们从上人体课第一天的初识解剖,到掌握和了解了人体的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一样,也都是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也是符合规律的。然而,在泥塑习作课的塑造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既是可以升华和转化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严格的解剖结构、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看成是理性的塑造的话,那么,在整个塑造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又是可以相互结合和交替进行的。因为理性的建立,能给我们一个分析的、逻辑的、准确的、可控制的和可实施的方法、规律和法则,能便于我们科学地研究和准确地掌握知识。而感性的、直觉的方法往往又是被认为在无意的探索时,美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感性、情感常常凌驾于理性之上浮动在非理性和经验的领域之中。雕塑所追求的体积感、空间感、整体感、量感,实际就是形体在感觉上的体现,而雕塑重心的确立最初也是一种感性的。不从视觉上去感受形体,也就不可能表现出雕塑语言的形体之美。失去了对对象的情感和感受,更不可能塑造出有个性化的、生动的形象来。缺乏了感性和感觉,雕塑的重心、体积感、空间感又从何谈起。只靠理性的塑造,形象也难免会僵化、呆板,甚至会使形象变成医学标本。只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塑造,才能使学习更科学,才能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的情感,使作品更生动、更完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主观与客观
  学校写实的泥塑习作课是以人为塑造对象的,它是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通过客观再现的手段,来达到主观表现的目的。在这里写实的再现是客观的,而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是主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学的意义上讲,虽然客观再现并不是最终目的,但习作课首先要训练再现对象的能力,如果不具备再现的能力,表现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知道,作为研究雕塑艺术语言的学科,泥塑习作当然必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作为教师,在习作课上也要特别重视和启发学生对形、对自然和对观察对象的兴趣、感情和自我感受,而这种感情和主观的感受又是来自客观对象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这正如生活对于诗人的感动会凝结为诗句,而音乐家的激情也会构成旋律一样,雕塑家所要表达主观情感和抒发对形体美的感受的是雕塑。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在习作中发现美,并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通于习作之中。因此,在习作中不仅应该体现个人的主观表现,甚至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不同,在表现上作适当的夸张。但这只是对客观对象感受的一种强调,而重要的是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模特太远。因为,模特是我们写生的客观对象和依据,而课堂习作毕竟是为了解决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问题,不能允许有过多的随意性的东西。习作课即便是写实的,也是有一定标准的,而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作品中保持某种与对象原形的客观相似性;二是要有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情感的启动,要依赖于对客观对象的最初感觉。由此说来,写实习作的“真实”和“再现”,既不等于原形的复制、翻版和面面俱到的抄袭自然,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随心所欲。它的写实是来自艺术家真实的主观感受,是艺术家因客观对象的情感触动而流露出的真实而朴素的语言。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既要要求学生尊重客观对象,又要提倡重视个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具有一定的“具象写实功夫”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形体感受和泥塑语言方面最大程度地得以表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以上笔者仅就泥塑教学和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辩证关系,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其实,在课堂的习作上、创作中,还有很多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方面的辩证问题,诸如在艺术表现上的方与圆、刚与柔、凹与凸、虚与实、疏与密的对比,创作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粗犷与细腻的处理方法等,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的艺术作品才更显得完美,雕塑才更具有魅力。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房中明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