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1)(2)
2017-10-19 01:18
导读:融资机制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村职教的资助或投资,国家对资助款应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资助包括实验设备、实训
融资机制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村职教的资助或投资,国家对资助款应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资助包括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和场所、师资力量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个人为辅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在融资方面,根据“利益所得”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筹措办学资金。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应承担部分费用[3],从企业所征的教育培训费用于农村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经费结构是多元化的,包括中央、省、县级政府的投资、企业和个人的捐资或融资、学生个人的学费部分、学校教学实验实体创收收入、学校举办各种培训和技术推广收入等。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是农村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的重要前提。
3.2.2 政策与管理机制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老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老师待遇不高,好的留不住,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必须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保证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稳定老师队伍.、并配之以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特别是要保护“双师”型教师的利益,提高其待遇。同时建立适应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健全农民免费培训的管理。“十五”以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经费与专项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投入十多亿专款,提高了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校的服务功能,2006年有近160万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免费或减免学费,2005-2006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9314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4],2007年国家对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免除学费的政策,要求毕业生回农村一定年限。应该说,中央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和农村城填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政策到位和经费的落实,有些地方向农民发放免费培训证的做法值得推广,其培训费用由政府转移给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职业学校经费不足与招生困难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除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外,还应鼓励教师深入农、林、牧、副、渔生产中做技术指导和推广,培养新农村建设专门技术人才,对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政府要予以适当的奖励。
3.2.3 农村的社会保障与服务机制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对此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应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能促进农民从事有一定风险但潜在回报相对较高的活动,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促使社会公平和谐稳定,同时又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187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参保农民54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全面建设,全国有678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农业人口2.36亿;农村社会救助也在同步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1534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有384.5万个农户和776.5万个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应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为原则,以政府财政投入为支撑,以低保制为主体、以临时救助为补充,配以医疗和住房救助,解决农民基本生存风险[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对农村职业学校老师具有保障作用,使其安心工作;更能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使农民子女看到中国农村发展前景。健全的农村保障机制不仅能促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有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农民子女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主要是建立地方政府统筹有力、较完善的连接初、中高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系统,使农村高职、中专和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职中、
广播电视学校、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基础教育一体化,使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组成责任明确、互为补充、分工合理、运行有效的职教网络体系[6]。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3 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的关键要素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以学历为主单一办学模式等。这些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需要。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创新要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管理创新为龙头,从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着手,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适用性人才为目标,始终围绕这些关键要素进行创新。
3.3.1 办学理念创新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性、技能性和社会生产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是培养数以亿计新型农民的教育,不仅只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除此还应担负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在城乡农民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夜校,延伸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能。应该说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差。表现在一是守着学校办学,没有深入到农民中去;二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技能培训为辅;三是以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轻视农村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正确认识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人才的关系,因为大部分农民工最终还是回家建设,他们的回家是把资金、技术和观念带回来进行创业,只有少部分留在城市继续发展,转变为城市劳动者。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要办学。理念创新的重点是培养学习型、技能性,懂生产、会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
3.3.2 教学内容创新
职业教育并非学科教育,技能性人才也并非学科性人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上要改变传统专业学科教材的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主,并非不要理论教学,而是以实践教学内容促使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教材改进,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从而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应该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第一次实践是让学生了解某一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第二次实践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动手操作,考取技能证书。客观地说,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与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学生特别是考上二本以上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智力差距,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方面较差,所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力,理解理论知识方面很有作用,是切实可行的内容创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教学内容的创新重在教材创新,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编制适合职业学生特点需要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在教材上没有大的区别,在内容上变成了大学教材的压缩本,教学内容偏深,理论过多,教材不能适应职业性、技能性人才要求,没有自成体系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重在补充实践内容,缩减理论部分,完善实践环节。与此同时,要加快实训基地和实习设施建设,使实训课程与教材内容相适应。作者曾考察过多所职业院校,条件好的职业院校学生上课教室就是实训教室,一边讲理论,一边是实训模型,设备的结构、部件、功能和特点直观而生动,学生一目了然,加之多媒体课件,更能加深理论课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3.3 办学形式创新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新农村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办学形式不活,一是单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二是开办的短训班较少;三是学生毕业或结业时不能取得相应职业的资格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这些问题进行,就是要从不活到活,以培养技术的实用性和资格证为目标,改变单一的入学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培养不同规格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长远专业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城市职校与农村职校联合办学;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招生和
就业方面要做好三个衔接,一是初中与职业中学的衔接;二是职中与高职的衔接;三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7](订单式培养)。培养目标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一技之长的能生产、懂技术、会管理的多方面人才。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主要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市场从理念、教材、教学、办学形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挥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作用,加速县级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职教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 雷世平,姜群英. 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04):8-12.
[2] 王清连,张社字.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7-10.
[3] 赵修文,张晓骞.创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对策思考[J].职业时空,2006(10):20-21.
[4] 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访教育部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J].中国农村教育,2007,(04):6-7.
[5] 农发所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张元红等.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思考[N]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3-30(7).
[6] 谢 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J] .世纪桥,2007,(02):31-32.
[7] 柳较乾.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与发展对策[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6-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柳较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