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1)(2)
2017-10-19 01:22
导读: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一般认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实践知识四大类,这四大类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一般认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实践知识四大类,这四大类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出教师的从教能力。一名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和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整体期待,也符合教师在社会文化进步过程中所树立的文化代言人的形象。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再次,教师还必须通过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即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此外,教师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因为课堂是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着变幻的,因此,课堂需要教师凭借实践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现实教育问题。教师实践知识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智慧,其发展不能剥离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经验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实践知识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而需要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不断的探索历程中领悟、创造和积累。
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自身,纯粹依靠外力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可能会使教师职业获得一定的地位,但并不必然地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个体只能获得狭隘的经验。强烈的专业信念和负责的自我专业发展态度,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的取向。因此,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坚持专业化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要求。当然,职前与职后的课程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开设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扩宽我们所培养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根据当前教师教育理科学生文科知识比较欠缺,文科学生理科知识贫乏,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的现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专业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强化文理渗透。如,文科专业多开设一些
社会学、自然科学课程,理科专业多开设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2.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针对当前教师培养学科专业课程在课时计划中所占比例过高,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的弊端,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应对其加以整合:一是精简课时,按照国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师培养的实际,应当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二是精简内容,明确主干,把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删减过时的、与实际毫无紧密联系的课程,同时增设一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方面的知识。
3.强化教育类课程增设能够培养学生教育理念和有利于教师工作专门化、现代化的教育类课程,切实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实际的教育能力,从而加大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如教育
哲学、教育社会学、
课程与教学论、中外
教育史、
教育管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这些课程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4.加强教育实践首先,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较为稳定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同时改变过去单一、集中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连续与阶段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这样做有利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强化其教育教学技能。
(三)突出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把对教师的专业训练建立在大学四年本科文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部分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本科四年培养教师的模式,以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3加1、4加X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
如3加1模式,即在现有教师教育体制下,师范生接受3年普通文化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教育后,再集中接受1年的教师专业训练。该模式能否在
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关键取决于后一阶段教师训练的水平。4加1模式,即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后到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一个学年的教师教育训练,通过系统的专门训练取得教师入职资格。4加2模式,即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教育硕士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再进入教师职业。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越来越高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提高教师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实现教师专业的终身发展
大学排名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指以大学为中心对教师专业学生实施职前教育,对新教师实施入职教育,对不同教龄的教师实施职后提高教育。“一体化”概念在师范教育中已有一段时间了,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高等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基本上只负责教师的职前教育,而在一些省级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和地方培训机构则主要负责教师的职后培训。这就导致了对于教师的培养课程各自为政,教育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等现象。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也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过去那种将人在学校教育时期获得的知识用于一生的职业消耗的做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社会知识代言人的教师,更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使自己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完整、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教师。
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首先,在形式上要把目前由大学里的师范类专业承担的教师职前培养和由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承担的职后培训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其次,从内容上要通过大学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趋势,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再者,从体制上要实行高等师范院校既要负责教师的培养问题,同时也要附设一些机构接受教师的继续教育,使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衔接,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使教师培养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完整的过程。
(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是为了发展、丰富和完善现行中小学的功能,着重强调中小学的教师发展功能,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所在执教的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源泉的功能和作用。
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合作协助和临床经验,它是把职前、入门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具体做法是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完成对实习生的培养,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走进学校,亲自参与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利于他们了解到当前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教育学院。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提供了对话的平台。师范生通过在专业发展学校的学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进而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的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理论成为真正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为在职教师提供接触新教育理论的机会,将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高。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为新教师的实习提供场所,它是完成其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也有利于教育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沟通,专业发展学校促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沟通,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教师专业化带来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道路必定艰辛而漫长,改革在解决原有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这正是改革的规律同时也是改革的魅力。改革是一次次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旅途,正是在这个改革的历程中,教育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何茜 孙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