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2)
2017-10-19 01:23
导读:4.日本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日本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始于20 世纪50年代后期,1958 年日本颁布了《职业培训法》,1969年又颁布了《日本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
4.日本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日本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始于20 世纪50年代后期,1958 年日本颁布了《职业培训法》,1969年又颁布了《日本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规定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劳动者掌握的技能进行公正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的资格证书。
5.韩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韩国职业资格体系分为国家资格和民间资格。国家资格又分为国家技术资格和国家执业资格。国家技术资格由劳动部负责管理,依据《国家技术资格法》实施,国家执业资格由各部独立的法律所规定。国家技术资格体系面向全体,不同背景人员均可以在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将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技术复合型人才纳入同一资格框架体系,而且明确不同层级之间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生发展。在职业资格体系中引用学分库制度。学分库承认个人在校外环境中所累计的不同领域的经验和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正规教育的局限性;学分库制度通过给予不同学分,在资格与正规教育之间建立了联系。
四、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资格认证工作必须做到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为此,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整体素质为本位,以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必要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统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地位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属于国家证书制度。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为解决企业界和职业
教育学院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矛盾,打破国家曾经统一管理证书的规定,允许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发证,如此又导致了不正当竞争和部门垄断,从而割裂正在形成的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降低鉴定和证书的质量,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发证,还导致重复鉴定、重复考核、重复收费,加重了劳动者个人的负担,大量浪费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当前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体系,消除我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重叠重复现象,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地位,使之与学历文凭并重。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活动更紧密地结合。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应适应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性归根到底是职业教育应与企业界对人才需求相一致,依据两者一致性标准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起到人才鉴定作用,形成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教育和就业中的突出地位。
2.重视职业标准体系开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一些职业(或工种)的考核标准出现滞后现象,表现为鉴定内容陈旧,与实际职业(或工种)岗位的要求不适应。还有不少工种考核的内容过于狭窄,只针对某一个岗位,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偏少。因此,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应相应改变和提高,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应加强。在制定职业标准时贯彻新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培训的能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类型呈现多样化,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国有企业等不同形式,学生就业方式也发生变化,各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和要求也呈现不同。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委、外贸等政府部门的撤销,行业协会将会上升为主体,国家应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对制定职业标准、严格就业准入、普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宣传等作用。
3.注重职业资格证书内涵,增强证书的权威性
职业资格证书自身内涵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才能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1)实用性。职业教育应关注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变化,严格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证书与岗位挂钩,实现“零转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社会性。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增强证书对社会、企业、学生的吸引力。
(3)复合性。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应强调其广度和宽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性,使学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上升、自我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互换性。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与学历证书的互换,使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互换不仅增加了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适应性,也降低了资格证书的推广成本。
(5)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可以对社会人群开放,学校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培训考证的机会和平台,实现“多赢”,提高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
(6)国际性。不仅按照我国的国情和惯例来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更要根据国际化需求,制定适应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标准与要求,成为国际性的职业资格认证。
4.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认证平台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期,原有职业内容通常会发生新的变化,同时许多新兴职业和岗位还将继续涌现,许多劳动者目前面临职业和岗位结构性调整,有些劳动者需要转换到新的职业和岗位上。这种结构性职业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社会化来解决。职业院校要满足这种需要,自身应进行教育内涵深层次改革,使教育能够紧密地与就业结合,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即以国家资格认证的考试科目为中心来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各个专业的资格认证都有一系列的考试课程。
(2)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取得资格认证,必须加强“双证书”教育,以此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原理讲授、技能训练、认证考试的途径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考证的良好平台。
大学排名 (3)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教学效果。高职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还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尤其是对专业课的考核。“在现阶段,可以考虑用两种标准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一种是传统的考核标准,可用在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考核上;另一种是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标准对专业课进行考核,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可以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从业资格认证的报考率和通过率为标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考核”[5]。
五、结语
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和职业资格认证挂钩,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式;以资格认证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以资格认证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教学效果;通过原理讲授、技能训练、认证考试等途径构筑学生的职业平台,克服目前高职学院推行职业证书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一条适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168.
[2] 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6.
[3]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2.
[4]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6.
[5] 李向东,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周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