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1)(2)
2017-10-20 02:17
导读:(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要规划好
(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要规划好有利于自学的大量选修课程,再次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设置的课程要满足以本专业为主,同时尽量兼顾多学科渗透。时代要求研究生人才应当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既加强综合知识、财务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
结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可用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将来在某一专门领域能提供有价值、合格的服务。会计学专业可分解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审计与咨询、会计电算化。[4]课程体系中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相关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专业课程。
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会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企业会计准则》、《现代公司理财》、《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相关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
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法》、《多元统计分析》、《
逻辑学》等;根据专业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如财务会计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审计与咨询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审计》、《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等。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增设训练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及教学环节
根据调查,在判断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程度时,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为此,要增设训练这些能力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具体地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主持专题讨论活动,鼓励他们在讨论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开设《逻辑学》、《
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各类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有能力的财经院校侧重于培养有志于理论研究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一般性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管理、决策等应用创新方面的能力。
(四)革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材内容
1.提倡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等教学方式
在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生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即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会计政策选择、补充报表附注揭示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的确定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能力等。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研究方法的训练,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教学方式可采用教师讲授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自我授课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是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采用系列原版参考教材
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可以按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培养。教学时可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特别是学位课程,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各种方向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和《国际会计》。[6]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优秀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推行人才引进机制,尽可能吸收本专业领域优秀的国内外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第二,积极培养现有师资,激励在职教师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关注会计实务中发生的新经济现象、经济业务对会计理论的要求。具体办法是鼓励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名牌会计院校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设立案例中心, 积累相关的案例。第三,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总监、经营管理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讲授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实施合作培养模式,借助其他院校的师资,或者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培养研究生。
(六)开展培养评价工作
要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培养评价,具体包括两方面:课程学习评价和学位资格评价。
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必须克服两种极端:单一的考试成绩或一篇课程论文。成绩的评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讨论发言情况,但仍应该设置笔试环节和课程论文环节。
写作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从某种程度而言,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能力都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有时间、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应该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类权.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255-256.
[2]王浩,杨彩虹,孙玉春,等.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
调查报告[J]. 财贸研究,2005(2):109-114.
[3]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1-6.
[4]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1-106.
[5]刘国武,陈少华.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J].会计研究,2005(12):31-35.
[6]孙铮. 关于研究生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思路[J].会计研究,1996(7):3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妹 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