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1)
2017-10-20 02:1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围绕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摘 要: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围绕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探讨如何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大多数高等院校应该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从减少学制、发挥导师作用、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规范培养过程,提倡以写作毕业论文为主要的培养评价方法。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model of accounting postgraduate from education objectives, process and evaluation. For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should be the training of accountants. Therefore, the education proces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from the following ゛spects:猺educing education duration, performing function of tutors, perfecting courses design,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training faculties and taking thesis as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account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会计人才市场存在“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现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样本数据和分析方法
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2007年3月开始到2007年6月结束,调查人员向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省多所高校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回答完毕后收回;另一种是网上问卷,由调查对象作答后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第二种方式无法计算回收率,所以我们只能给出有效问卷情况,共收回问卷279份,全部有效。问卷将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5个方面共19个问题。每种素质要求分为6个需求层次,0为不需要,5为需求程度最高。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软件进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用于比较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调查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9个指标的均值依次是:职业道德(4.57)、财务知识与技能(4.36)、学习能力(4.19)、团队合作能力(4.19)、心理调节能力(4.14)、决策能力(4.14)、口头表达能力(4.14)、书面表达能力(4.13)、综合知识(4.09)、管理能力(4.04)、人际交往技巧(4.03)、智力(3.98)、经济与管理知识(3.98)、领导能力(3.97)、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3.85)、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61)、创新科研能力(3.59)、高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0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2.7),详细统计结果略。
收回的279份问卷中,教师79份,企事业单位高级财务人员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200份,将它们分为两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两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教师这种观点可能会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它们的统计量对比见表1。
三、研究结论
(一)按院校性质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我国已有100多个会计学硕士点,加上其他硕士点设置的会计学方向,很多院校有能力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1]笔者认为,一般性院校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会计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院校及重点财经院校以分类培养为培养目标,既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即又培养综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理由是:第一,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师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不太愿意接受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从硕士研究生从业的意愿来看,王浩等人对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济南、武汉、南昌、成都等地的11所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人都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85%的人选择毕业后工作。[2]这意味着硕士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更多的人走向实务界。第二,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3]
大学排名
(二)减少学制年限,发挥导师作用
我国研究生学制是2.5~3年,可以适当减少到2~2.5年,这样做能提高师生双方效率,增加单位年度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一般用1.5~2年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用半年时间进行正式论文撰写(已完成了开题工作);有条件招收硕博连读的院校,对有潜力、符合培养条件的硕士生可作为学术型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缩短总计学制年限。
为了确保发挥导师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在确立导师途径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尽量不采用专业指定途径。双向选择方式不仅能重视学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师生沟通和相互尊重,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第二,入学时就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做论文时再确定指导关系。这样能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进行有目的的专业训练,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们并不否定大多数院校一般都是入学时确定导师的做法,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可能在做论文时指定导师。另外,我们也并不否定采取集体指导研究生这种培养方式。通过确定导师,然后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在编制计划时就可根据其他导师的特长,选修其承担的课程,同样能达到获得其他导师指导的目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妹 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