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让课堂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曾宪梅
【摘 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这一视角,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精彩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和谐相生 信息技术课堂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现如今,为了追求动态生成,有的教师往往走向另一极端,他们抛弃应有的“预设”,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常常偏离主题,效率低下。例如:
案例1:《初识Photoshop》是新教材八年级(上)第一课内容。上学期区域研训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利用一个“找茬游戏”来导入课题,她先出示一张图片(图1),接着请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没有任何提示和引导,学生提出的看法五花八门,如:室内设计和家具摆放不合理/这张图片不合理,家具看上去太小,猫太大/墙上的画挂得不好看/家里怎么没有电视机……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这位老师觉得都有理,所以也不进行筛选,就对学生提出的看法一一进行附和说明,还时不时地问学生:你说老师说得对吧?如此这般折腾了小半节课,这位老师看看还没有引出课题,只好自己提出了课题,由于时间不充足,整堂课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这节课,执教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找茬游戏”,让学生找出图中不合理的地方(图斜、猫大、钟倒、画歪),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这位教师虽然创设了一个很不错的情境,但没有进行任何有效地提示和引导,就让学生提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又不加以筛选就一一说明,以至迟迟引不出课题,最后只好自己牵强地提出课题。这种一味地追求“生成”,导致旁逸斜出,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究其实质却是教学的苍白。 大学排名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值得我们教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辨证统一。如前所述,没有充分预设的生成是低效盲目的生成,反过来,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则会死气沉沉,那种僵硬的预设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久而久之,还会扼杀师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和生命灵动。因此,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不断地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我们才能步入理想的课堂境界。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有的老师对立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为:预设多了,生成就少了;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其实,预设和生成是水乳交融、和谐相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让生成更有效呢?
1、准确把握教材,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教材挖透、挖深,多角度地理解教材,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准知识点、能力点,创设平台,促进学生对新知新能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
案例2:浙教版七年级(上)信息技术第十课的内容是《Excel数据统计、排序、筛选》,我把这堂课安排在学生考完期中后来上,以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语、数、英、科)为例来进行教学。我先演示用函数计算出一学生四门的总分,接下来再计算其四门的平均分(图2),然后让学生完成其他同学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由于实例贴近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操作非常认真,但很快就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问题。
【方案三】创造个性作品:4人为一个单位组,不使用教师提供的主题,网上搜集资料,确定主题,设计版面,使用所学的知识点,合理设计,创作个性作品(10至12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提供了三个不同等次的示范作品(以前学生的作品)供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创作,自主性提高了,创作的欲望增强了,这样的弹性预设方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个过程我们收获了很多!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虽然我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是只要尊重和珍视课堂生成,我们的教学就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如何尊重和珍视这些课堂生成呢?
1、生成中即时调控
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