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忽视了理论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由于改革开放,主义体制的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因而少了随波逐流,而多了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逐步向和领域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以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渠道,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严峻挑战。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曾经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教育者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受教育者的地位,忽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仅仅凭借课堂这一阵地,依靠一份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及占领网络的阵地,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又是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社会需要的个体。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并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其突破口应选择在其价值目标的创新上,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发挥政治功能的前提下,把人本性作为主要价值目标,关注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即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于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理论、观念、原则、方法、步骤等作出了全面的谋划、规定和阐述,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最为突出、最有难度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需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特定教育中,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理论知识运用的反复演练,包括以“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解读社会现象及自我改造的实际演练,着重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而又较为巩固的理论素质和政治素养,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统一起来,内化和生成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大学生首先应当是一个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社会和谐沟通;此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格,具有公民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明理诚信,遵纪守法,以中华的现代文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性、服务性和建设性,充分张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文关爱性,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教育中应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吸收和借鉴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本领,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品质,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释疑解惑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方位关注、研究和解决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思想心理性矛盾,在注重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的同时尊重人本性,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统一性,又针对学生成长的个性需求,既关注所谓的宏观问题,又不漠视学生的现实困惑。因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寻找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如焦点、热点、矛盾点、发展关键等,紧紧抓住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解释力、说服力,解决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价值诉求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理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征服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百年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中不仅形成了适应于中国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而且在这种结合中,改变了中国社会和制度,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改造渗透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主体的方方面面。在当代中国就突出表现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必将继续引领广大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历史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这样的理解,才能使大学生们真正地认识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是一种外在的游离的成分,而是一个活着的现实及其过程。当学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学生才能明辨是非,排解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