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紧贴日常生活
理论作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性沉思,当代课题的反思和回答是其生长点之所在,也是其使命之一。所以我们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在站在时代的高度、直面时代课题的同时,也要做到紧贴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紧贴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保有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有效地切入和生活,把握的深邃本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一是在进行案例和举例说明时,所举之例要尽量地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所能体验或感悟到的身边最常见却往往被忽视的生活事例或者是他们比较关注的热点事件、娱乐事件作为载体,激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潜在渴望和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生活所在一二是的选择和语气的把握要生活。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说明语言在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怎样改变理论课给大家留下的枯燥乏味的印象,语言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语言作为一种直抒胸臆、非常直观的一种形式,也经常发生被误解的情况、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精准,在此基础上语言的选择也要日常化、时尚化,充分发挥语言的时代性、幽默和风趣性,既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交流沟通。其次,语气的把握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切记用命令式的、教条的和灌输的口吻来讲述理论,内容再好再正确的不会有太多的回应,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以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谦虚的口吻来与之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我们处在信息时代,资源是共享的,只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实现在不断的讨论、争论和引导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种体现。
如上所述,教师只有使课堂所要讲述的内容既具有广度和深度,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但前提是教师要走出传统教科书的体系框架和结构,否则一切也是枉然。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使多种的教学方法、多种的教学手段得到有效而充分的整合,使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并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