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效利用新媒体,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3)

2017-11-05 01:34
导读:三、理论教学运用新媒体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教学手段与理念的关系 新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手段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理论教学运用新媒体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教学手段与理念的关系
  新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手段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媒体只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媒体”,任何媒体都只是工具,是由人来操作使用的,任何媒体都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媒体越是现代化,越要重视教师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同时还应该是人的优秀品质的示范者,这是任何媒体无法取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它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或传授知识,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多媒体教学在传递信息或传授知识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自觉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但它无法取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及其与学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如果把新媒体教学手段当作一个变相的讲稿,这就与与传统的文字讲义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灌输的对象,那么不过是从原来授课教师的“人灌”变成“机灌”或“人机共灌”。这样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对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必须否定和抛弃传统意义上那种教学过程仅向学生知识的观念,树立和实施教学活动必须把文化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观念。文化知识传播仅是手段,思想进步和能力培养才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活动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播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如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与现代化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果仅仅注重其物化的形态而忽略了作为其智能形态的教育理论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技术就失去了其应用的意义,因而在教学效果上便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

  2.新媒体运用与“路径依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新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只是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提供了更有利的现代技术手段。它只是一种教学技术支持,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在使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时,必须处理好新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优秀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依赖新媒体手段,就会容易产生教学手段的“路径依赖”,从而时新媒体教学手段失去其应有的效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讲授需要与学生实际状况,灵活运用新媒体,处理好新媒体的使用的质与量的关系,处理好讲授与媒体展示、问题引导与对话交流、巧妙设疑与辩论释疑等方面的关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教育过程中,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扬长避短,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上一篇:走出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影响的实践诉求——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