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双聘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了导师的综合优势
现有高校的理论专业导师几乎都是学生出身的,从本科、到硕士或博士,之后参加工作,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其中一些副教授、教授担任了研究生导师,担任导师之后,他们更需要研究理论问题,搞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导师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出身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导师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欠缺。邓小平曾经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双聘导师”制的确立,正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导师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众所周知,实践导师在从事实践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能够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工作方面的,从而弥补了高校专门从事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院内导师的欠缺。这说明,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更加注重了人的因素,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发挥了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的综合优势。
2.研究生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双聘导师”制的实行使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研究生不仅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社会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社会实践工作。可以说,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要在外聘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实践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研究生会遇到许多以前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生就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到许多新办法,学会原来不懂的许多新东西。事实上,创新意识往往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研究生在完成社会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社会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从研究生的论文方面就可以得到印证。在接受“双聘导师”的指导前,学生的论文往往注重于纯理论的选题,而接受“双聘导师”的指导之后,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文的思路和框架、论文的观点等各个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学生们更加注重创新。从选题方面来看,学生更加注重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且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选题;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方面看,更加注重从全新的视角来系统研究问题;从论文的思路和框架来看,更加注重思路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从论文的观点来看,更加注重在系统研究上的创新。
3.提高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之,“双聘导师”制的实行,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一种新尝试,它可以综合运用社会资源共同培养研究生,从而改变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单一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