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2)

2017-11-05 06:03
导读:三、从视角增强理论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教育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逐渐内化为自身价值

  三、从视角增强理论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教育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逐渐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并最终外化为自觉行为方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众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的主体,对信息会有自己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左右或支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他们对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有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因此,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教育信息的选择、重组与传递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特点。如果忽视这一因素,传播双方往往会产生“传”而不通或交流缓滞等传播障碍现象。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需要、兴趣等。鉴此,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具体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突出重点群体,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要营造平等的传播。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平等的环境是教育传播活动得以维持与发展,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为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教育对象有较大的自由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接受教育信息,克服忽视教育对象接受能力和兴趣的“空洞口号式传播”的弊病,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激发教育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动性、自觉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三要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美者赛弗林早就指出,传播是方法、和科学的结合。在传播活动中,认真分析受众和传播内容、目标、环境等诸多因素,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才能使传播系统进入良性的循环运转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目的是围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目标指向,把相关的各种要素调动起来,以发挥整体的功能特性。以教育对象为例,“接收”信息和“接受”信息是两码事。教育对象在“接收”到信息后,从了解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再到对这些观点表现出认可和赞同,理应有一个时间差,通常是先“接收”后“接受”。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接收即接受”的情况。为了缩短教育对象从“接收”到“接受”的时间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在不断完善显性传播的同时,积极发展隐性传播,以激发教育对象参与意识,避免逆反情绪。一般而言,单一传播方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往往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依靠多种传播方式综合发生作用,达到提高其实效性的目的。

  四要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以信息为中介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行为。“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回应,是传播者与受众就传播信息内容所进行的“对话”,是和衡量传播效果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标尺和最可靠的依据。“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作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会产生对立情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重视教育效果的反馈,时时注意收集和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了解教育内容、特点、方法与教育对象的希望、要求之间的距离,把握教育对象的需要、动机和心理倾向,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增强其实效性。

上一篇:关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就业的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