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

2017-11-05 06: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从视角增强理论的有效性不仅


  [摘要]从视角增强理论的有效性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的传播、运用多种传播方式、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切实增强其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性

  时代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增强其有效性。教育传播学表明,教育与传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传播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主要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教育者)、受众(教育对象)、传播方式(教育方法)、信息(教育内容)等基本因素。事实证明,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潮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方式呈现多样性特征。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又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行,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受不同传播方式的影响,人们通常会在潜移默化中信仰一种“主义”,从而影响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思维特点的多元化、复合型现代传播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二是引导人们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并且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强化等方面处于优势。他们借助越来越隐蔽的传播方式,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文化观念渗透。针对我国思想领域,美国中情局还专门制定了《十条诫令》,提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书籍、、无线电等和新式的宗教传播”从多方面侵蚀人们的正确价值观,进而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和技术,凭借其优势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鉴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注重传播方式创新,并且“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借助现代传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教育对象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

  三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把教育对象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教育”,而较少考虑教育对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逆反,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理想。实践证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范式转换中实现自己的前进的。范式转换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当前思想教育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多学科方法的深层次交融。因而,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借鉴传播学的方法,要求我们以传播方式创新为契机,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范式转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I生。

  二、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可能性

  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准备。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为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义很广的概念——“交往”。根据有关著述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说的“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层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中,精神交往的形态包括舆论、宗教、文艺、宣传、等,精神交往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报刊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可见,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具有共性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精神交往”理论内在地包含了传播学的基本要素与具体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看作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借助一定媒介所进行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两者的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难以发生与发展,更谈不上理想的教育效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奠定了实践基础。l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并在后来逐渐被确立为党的思想,离不开它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通常认为,早期报刊、广播等传播方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之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多样化传播方式,在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遵循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对理论宣传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和加强理论宣传教育队伍的建设。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蓬勃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作宣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个宣传是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邓小平则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上一篇:关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就业的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