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日常思想激发理论教育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的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发展,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接近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教育模式,能直接面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能更直接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从而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升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活生生的素材,是其他教育模式所不能取代的,抓住了这个主阵地,既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更新和丰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为贴近生活,从而增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兴趣。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区别
(一)两者的内涵不同
周济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在课堂之外有计划、有目的的日常和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主渠道,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及党的理论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是我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两者的教育主体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过深入而系统的学习,为大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提供了必备条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理应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抓好这一主渠道的教育,如:校、院两级的党团组织,专业课教师课余的和教育,但其主要组成仍是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大学生应当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两者的教育方法不同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大学生的这种理论素养不会自发地产生,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培养起来,因此“灌输”在这一过程中就尤为重要。对大学生的灌输就是指“两课”教师通过课堂有计划、有体系的教授来进行的,课堂是进行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当然,“灌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不能把它理解为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应在灌输过程中更多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创新理论教育的方法。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较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则更具有实践性,它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始终,除课堂的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都能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主题班会的讨论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网络互动大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与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交流,使教育者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思想,为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载体上有所不同,如前者侧重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后者则以学生社团、班级、宿舍等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的单位为载体;在教育的直接目标上,前者侧重于学生对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后者更倾向于大学生日常思想品德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