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引入“研究式(2)

2017-11-05 06:24
导读:事实上,理论本身是一个集科学性、革命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内容严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百科全书之“王”。作为其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事实上,理论本身是一个集科学性、革命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内容严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百科全书之“王”。作为其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时至今日,其理论魅力仍然灼灼发光。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在其所著的《辩证理性批判》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真正核心,是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然而,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模式落后,使本应生气盎然、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丧失了应有的魅力。由于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扔笔记,抄笔记”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许多教马克思主义课教师也纷纷转行。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当今全球化、化、信息化时代,确立开放性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尤其是今天,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提出不仅要编辑出版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而且要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为保证这项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革命性变革,积极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对策选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如何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准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形成课堂讨论专题,布置学生进行课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对自己的看法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研究性论文。

  1.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要有科学的把握,并能给学生作出精准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原则性比较强,理论表述上又比较抽象,初学者根本就不好理解,这也正是许多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容易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精准讲解,以帮助学生把握要点,领会精神。过去我们一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老师讲得时间越长越好,要反复讲、时时讲,才会有效果。其实,长篇累牍,搞“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只会增加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反感。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教师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能否运用精炼、生动、引人人胜的进行讲授,避免犯传统教学模式的“板”、“散”、“浅”的毛病,对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意义至关重大。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所谓“要给别人半桶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又怎能对学生作出精准的讲解呢?为此,在上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刻苦专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同时,要刻苦锻炼或锤炼讲课,这是能否精准地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研究式”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在今天全球化、信息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所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并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已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有没有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平时上课时发现,大学生们在上思想理论课时所提出的问题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即教材本身有争论、有缺憾或是有错误的问题);二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即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原理上的阐述有出入);三是就教科书上所讲的理论与社会现实不一致而提出的问胚;四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需求相矛盾而提出的问题。其中后两类问题又较为普遍。另据有关显示,现在80%以上的青年学生表示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存有疑惑和不理解,如:社会腐败问题、社会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三农”问题等等。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是关心政治,关心时事,有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头脑里还是有问题意识的。但是,他们阅历不深和眼界的限制,对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层面,而且很容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将社会现实问题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分析思考,以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譬如。围绕未来发展前途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结合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暂时倒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来回答“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还行不行”的问题。

上一篇: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