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热情。“研究式”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进入师生互动、共同“释疑”(而不是由教师单独承担这一任务)阶段。在师生互动和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讨论和答疑,要善于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讨论解决。在形成课堂讨论专题之后,教师要布置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准备工作。此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原著和学术资料,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教师布置下去问题就了事。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在课后的理论学习,使之了解学术研究的进展状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回到进行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为完成论辩必须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并用批判的眼光对已有的观点加以分析评价;在辩论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认同的或创新的观点加以充分论证,同时又要与持不同观点的同学交锋。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课后理论学习心得的交流,开阔了视野。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进行,并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学马列精而管用”的目的。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研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锻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不竭的生命力绝不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而在于它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范畴中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如果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具体结论,而不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那不仅会扼杀这一理论的生命力,而且也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价值。因此,必须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针对大学生思考时所反映出的问题,即往往是以偏概全、道听途说,或偷换概念等等,要求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著名学者陈占安教授在总结北京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经验时指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在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模式本身就内含有师生相互问辩、共同探索的精神。“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青年学生,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把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洞察社会生活深层次的本质,准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