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首先,《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在于《概论》构筑的不是意见、建议或报告,而是理论及其体系。众所周知,“意见”、“建议”和“报告”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但“真理”却只能有一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不能将《概论》降格为意见、建议和报告。
事实上,现实生活世界降格《概论》尊严的思想从没有消失,有一些学者认为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的理论工作者,应该把自己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装修队,即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注解。表面上看,这是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事实上却难脱不积极参与其中、不敢承担责任之嫌。《概论》中的内容必须是真理,意味着《概论》涉及的一定是理论知识和具有严密的体系。因为只有理论研究才是实现通向真理的唯一合法性道路,这已经被许多思想家的论证所证实。比如,伽达默尔就认为,理论之所以具有通向真理的能力,是因为能从事理论活动的能力可以令我们“在某个事物上忘掉我们自己的目的”,即理论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性。这里所指的理论不是指现代科学异化了的“工具理性”,而是指能够让人们保持超越“现实”本身的一种崇高精神诉求,当然,这里的理论也不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的理论。
其次,《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还在于《概论》的思想是以马克思的创新思维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在我们看来,这种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创新思维为特征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思维有多种形式,如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直感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反向思维等,创新思维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是一个思维过程,即破除既定的常规思维形式的约束、寻求对事情认识的全新考量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创新的思维方式,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性”就无从把握,因为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问题是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所以,《概论》坚持马克思的创新思维,才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对发展观的思维定式。需要说明的是,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具有,只是许多人的创新性思维在“众人”对其“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等的“群众意识”面前退缩了,还有许多人在“智者”的苦口婆心说教的影响下怀疑起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阶级斗争史,剥削阶级通过多种形式(如宗教的、的、司法的等),愚弄和压迫被剥削阶级。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者及其代言人不同,它只有把“社会事实”的真相告诉无产阶级,才能帮助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实现共产党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使得它能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一经创立就成为无产阶级手中利器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密切注视着社会发展的一举一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因为,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就是尘世生活,确切说是当时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不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更好地寻找合法性基础。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立党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概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理论体现,超越现实生活世界既是可能的,也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