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2017-11-12 02:3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论文摘要: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以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德育也被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而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学校德育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理论建构间题,更是直接影响现实学校德育活动并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的实践问题。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展,对于德育必须关注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经没有异议,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也试图从初始的“热点聚焦”状态迈向常规的系统运作。然而,要真正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掷地有声”,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它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一、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化社会的迅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可以将名师课堂搬到家中,进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在网上,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等级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网络能够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使学生不再受任何时空限制地去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自由、平等地沟通和交往。也正是由于网络对任何人的这种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网络社会化使一些学生迷恋上网
    近几年,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连接着千家万户,网吧也在城乡遍地开花,在客观上为学生上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生上网非常普及,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在逐步深人,为当代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化也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困惑,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及其消极影响几乎是束手无策。比如,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恋;人机对话或网上交流使学生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学生交往能力下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世界正兴高采烈地迎接下一个社会的来临时,因特网所带来的负面伤害正悄悄地侵蚀人们最脆弱的心灵层面。”
  2.网络信息良芬交织造成学生价值判断迷失
    互联网的开放性,内容的庞杂多样性,使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与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由于教师难以控制学生上网,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面对多元文化结构的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多种价值标准,容易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例如,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因此,对于缺乏明确的判断是非善恶标准的学生,在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会十分矛盾,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头脑中,使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言行,甚至表现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不一致的人格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青少年学生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所以网络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做自己愿意做的任意事情,随心所欲地成为“破坏者”、“大侠”等虚拟人物,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和改变,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这种凸显的自主意识冲击着他们的责任感,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受到家长及邻里的称赞,在社会上遵章守纪,可是在网络社会中,则表现得完全相反,残忍、贪婪、不顾伦理道德,甚至充当“黑客”导致犯罪。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不良的信息或下载他人作业等,更为严重的受害是美丑混淆,价值取向迷乱,幼稚的学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进行心理放纵,浏览黄色网站,受黄毒的侵害导致“网恋”。网毒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重大伤害,腐蚀了学生的灵魂,弱化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严重的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导致犯罪。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上一篇:浅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图书馆网络道德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