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2)
2017-11-15 05:28
导读:1.1.2非线性化,无结构性。因为多媒体是在超文本、超媒体软件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而超文本、超媒体的独特性则在于它是一种符合人的多层次、多方位、
1.1.2非线性化,无结构性。因为多媒体是在超文本、超媒体软件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而超文本、超媒体的独特性则在于它是一种符合人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联系的非线性化的信息系统,它具备一种任意想象的存储扩充器的特征,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所谓无结构性,是指其信息系统结构组合是自由的、可变的、不象原有其他媒体的线性化信息,其组合结构是固定的、不变的。
1.1.3相互交涉性。过去除电话以外任何一种媒体其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不具备对话的功能。即使PC机的人机对话也局限于文本和符号,而多媒体则不一样,由于信息编码的数字化和融合性,则发展了相互交涉性的功能,由于声音可自由选择编码的实现,其相互对话不仅可传递语言文本,有声语言信息,而且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充分传递喜、怒、哀、乐等情感信息。所以,美国的RonWodaski称多媒体为情感计算机。
1.1.4可编辑性。多媒体具有的关键技术呈数字高压缩和解压缩技术。数字化的信息易于复制,便于修改,包括声音(语言、音响),图像(静态与动态),文字等经过数字化的压缩都可以灵活地进行编辑。
1.1.5实时性。多媒体信息中的声音、活动视频、动画与时间有密切联系,对它们呈现、交互等集成处理是实时的。在显示某一主体内容时,其视听信息具有同步性。
1.2多媒体的教育特长。
1.2.1信息的存储利用便利。多媒体特别是多媒体WWW网络信息的存储、提取、双向传输非常便利,它应用于教育,更利于教学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
1.2.2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在培养学习者发散性思维方面,多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别大的。因为多媒体具有非线性、无结构化的特性,具有一种任意想像的存储扩充器的特征,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学习者在通过无结构化、非线性多媒体教材自主地学习状态下,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可以成为发散思维解决学习问题或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2.3促使学习个别化的实现。多媒体WWW网络有利于个别化的实现。因为学习者各人需求、学习经验、认知程度等不同,学习方法也有差异,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角度多层次性,不具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和既定学习路径,学习者可以自定路径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2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几种形式
2.1教学演示多媒体。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演示。所谓教学演示是指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特定的显示设备上,以辅助教师的讲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高质量的传播。
2.2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比如飞行员最初学开飞机,就不可能使每位学生都使用实际的飞机进行训练,而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仿真技术,给学生营造飞行时的俯冲、旋转等情形。学生只要带上数据头盔、数据手套就可以感受真实的飞行情境:或超重或失重或旋转等,并通过数据手柄的操作控制飞行。
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的深入,实现“虚拟现实”的理论方法也有很大发展。人们可以脱离昂贵的专用硬件或辅助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高分辨率的图形工作站等)来进行虚拟。近年来,人们开始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所拍摄的高质量图像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它允许用户有Windows操作系统或是Macintosh微机的操作系统技持下,在普通微机上(无需用高档的图形工作站)只利用一只鼠标和一个键盘(无需戴头盔和数据手套)就能真实感受到和VR技术中一样的虚拟情景。并且,这种表现虚拟环境的图像可以压缩为很小的空间,占很少的内存。可见,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虚拟环境教学将会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3交互式教学。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