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国际供给:大学需要《服务贸易总协(3)
2017-11-16 06:30
导读:1945年以后,人们重新开始稳定世界的尝试,特别是成立了联合国(UnitedNations)组织及下属的许多专门机构,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然而,超级大国不愿
1945年以后,人们重新开始稳定世界的尝试,特别是成立了联合国(UnitedNations)组织及下属的许多专门机构,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然而,超级大国不愿在战后委托一个国际组织监控和促进贸易的发展,信任他人和信任未来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他们希望制定一份关税条约。这样,在多轮谈判的基础上,签署和批准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旨在减少国际贸易的障碍,特别是那些保护本国货物和产品供应商的国家法规。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在关贸总协定成功地成为各国谈判论坛的鼓舞下,世界贸易组织才得以最终成立。
一些国家的政府认为,由于参与国数量和立场分歧方面的原因,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全球化战略过于缓慢和麻烦。欧洲在50年内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表明,如果这些地区想从废墟中崛起,需要稳定与和平的环境。在西欧,人们提出了几种彻底消除仇恨和不信任的方法,如在政治方面,帮助各国的决策者聚集在一起制定共同的规则、项目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理事会应运而生,其代表大会最初有来自20个国家的议员参加,目前已增加到42个国家。经济联系也被视为增强国际信任的一种可能的途径。因此,在50年代早期,曾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六个国家,即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可能支撑战争的许多行业,尤其是钢铁和煤炭业,成立了统一的多国合作联合体。“欧洲钢铁和煤炭联合体”代表了一颗互信的种子,导致1957年根据《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的自由贸易从钢铁和煤炭延伸到其它所有货物和产品。其结果是,“最惠国待遇”条款在该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就像19世纪那样,不仅物品得到了流动,资金、更重要的是人员也得到了流动。欧元的问世并在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前一世纪单一货币的梦想。目前,已有12个国家采用欧元作为它们共同的货币,至少还有3个国家仍在犹豫是否放弃本国货币,它们是英国、丹麦和瑞典。这又是信任的问题!然而,拥有4亿人口的共同市场,即目前的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在50年里已经从一个灾难性的地区变成了吸引邻国的聚宝盆。欧洲联盟是当前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作为单一实体与其它成员国进行谈判。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在追求同样的反对民族主义、崇尚自由化之梦,但它们的一体化层次较低,如南美的《梅考苏公约》(MercosurPact)和《安迪安公约》(AndeanPact),以及北美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基于一系列任何条约或协定未曾提及的假设,我把它们称作“信任的建立”。在我所提到的所有例子中,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首先都有合作的愿望,不论较低层面的条约还是较高层面的协定。人民、国家和政府都意识到,在他们身边还有“其他人”,不论他们是对手还是伙伴。这种“认识”是对话的首要条件。交流的第二步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比较。这样,个人、国家和政府就能从对方的主体和行为中发现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然后,如果有兴趣合作的话,就可以将共同点看作采取共同行动的潜在重点和协商合作的基础。不过在这个层面上,制定共同的策略并不意味着对话伙伴必须改变自身行为,他们可以继续他们通常所做的事,但是应该齐头并进。长此以往,就会有共同的实践,双方对彼此的愿望和能力就更加信任。合作的第三阶段是“相容并存”。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找出可以沟通的地方,以便使共同的实践可以导向行为的一致,即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另一方需要。合作的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承诺”,即当合作伙伴(不论是个人、政府或国家)认可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并为此采取共同的策略,为了取得成功,每个合作伙伴必须要相互给予无保留的合作。
“条约文化”与前两个阶段即认识和比较相对应,导向共同的实践。如有关学位相互认可的《里斯本条约》。“协定文化”对应于合作的后两个阶段,即相容并存和承诺。这两个阶段涉及行为方式的改变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如《服务贸易总协定》需要每个成员国在早期做出承诺,以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型,这种转型至少将在很长的时期里对该国特定服务领域的供给产生深远的、通常也是意想不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