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教育竞争秩序(1)
2017-11-22 05:4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教育竞争秩序(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和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对失序的教育竞争提出挑战。一种以秩序为本位的教育竞争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程序和深厚动力。

二、教育竞争必须在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秩序的基本含义是合规律性,是井井有条,是稳定和平衡,是和平与安全,是协调一致,是多样统一。“有序”是人们对秩序的通俗表达。“有序”的反义词是“无序”或“失序”。人们用有序、无序描述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具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所谓有序,指事物内部的诸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存在某种类似
数学的偏序关系。比如一队排列整齐的士兵,每两个士兵之间都存在偏序关系,我们则称这队士兵处在有序状态。反之,所谓无序,指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混乱且无规则的组合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同样一队士兵在随意休息或自由活动时,每两个士兵之间不存在偏序关系,则称此时系统处在无序状态。单个要素或单个事物在相应的层次上不存在联系或排列,是无所谓有序或无序的。教育竞争秩序,一方面是指教育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是有序的;另一方面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动是有序的。
秩序问题何以在当代凸显?
“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社会秩序,简单说就是“社会得以聚结在一起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代。简单的往往是稳定的,而复杂的往往是脆弱的。如果说秩序从来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的话,秩序在今天的重要性是因为其高度的复杂性、敏感性而以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和严峻性凸显出来。一般而言,无序竞争、过渡竞争、恶性竞争都会导致社会失序和人的心理失序。然而由于人的“争胜”心理,驱使我们不得不参与竞争,可是由于我们惧怕失败,还由于竞争的易于失控性,使得我们无可奈何地退出竞争。总体上看,这种欲争胜怕失败的矛盾心理使得人求稳定平衡、求和平安全、求协调一致的趋利避害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性“恶”的方面永远是社会“失序”的祸根,在个人追求自由、追求利益的思想意识中,“我”的意义和“我”的各种表现无限制地扩展,侵损了秩序的底线而致使社会无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教育竞争“失序”与其他社会问题裹夹在一起引致的“社会断裂”和“权利失衡”,至今仍未真正引起教育决策者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政策未曾关注和保障由于教育竞争失序而造成的各种问题。面对教育的复杂性,教育政策难以做到“全景式”的涉及,致使出现真空地带,因而造成失控。在市场竞争框架中,效率具有绝对的优先性,而公正和平等只能退而求其次,因而出现歧视、差距拉大、缺乏公平竞争平台的各种失衡和断裂。劳凯声教授的教育公共性研究,袁振国教授的教育均衡性研究,袁桂林教授的农村教育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教育政策,而且涉及教育竞争秩序。有序的教育竞争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对型塑库利意义上的“社会有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向失序的教育竞争提出挑战。失序何以谈和谐?教育竞争失序何以保障教育的和谐发展?断裂失衡的社会何以型构和谐社会?显然,无序的教育竞争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三、无序的教育竞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过去,人们主要将教育看作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的机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国著名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1970年,布尔迪厄出版了《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令人信服地说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另外,教育对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教育的这种作用与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流动等社会发展文明的因素是一致的,它不仅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反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