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公选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探析(1)(2)
2017-12-07 06:08
导读:(二)建立健全科学的公选课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要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更要求构建一个动态协作、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能够在教学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公选课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要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更要求构建一个动态协作、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能够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实现信息的反馈与沟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全员努力,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全面管理,是指对公选课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管理;全程管理,是指对公选课教学各环节进行管理;全员管理,是指对公选课涉及的各机构部门、各人员进行管理。通过自始至终的全面干预使教学管理的各因素、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整体优化,促进管理效益的不断提高。
因此,公选课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应从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方法与手段等几个方面来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公选课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公选课教学管理体系,首先就要建立严格的管理
规章制度,从公选课课程的设置、公选课教师的遴选、教材的建设、学生选课的指导,到教学监督和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制定相应的规范。
(1)深入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构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机械相加不同,已具有新的特性与功能,产生新的力量的升华与放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能够整合资源,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由学校专家委员会牵头,统筹全局、整合学校资源,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教师积极配合,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并提供资金支持。对纳入公选课程体系的课程,立即提供资金进行建设。建设之后,还要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通过后方能与学生见面。通过层层建设与把关,保证公选课程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条件保障和质量监督等作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严格遴选制度,保证主讲教师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必须严格进行公选课教师的遴选,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公选课师资队伍。同时,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对连续两轮选课人数低于一定底线或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可以取消开课;对课堂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师鼓励增开教学班。
(3)加强公选课教材建设
教材问题,一直是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教师选择、落实质量较好的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公选课学时短、内容多,有的课程的确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资金投入,鼓励、扶持教师进行公选课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4)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公选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却也造成了学生盲目选课的可能性。管理部门必须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一方面,学院应该给学生指定导师作为选课和学习生涯设计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并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南》,对课程性质、内容和特点、主讲教师基本情况等做出简要介绍,以供学生参考。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目的的教育,对公选课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以避免出现为混学分而选课的情况。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叶素梅 郑绍红
论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生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对研究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