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新体系(2)
2017-12-10 01:54
导读:2、国民人文素质,关系民族的命运兴衰 鸦片战争时期,当时的守将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杨芳、朱贵、陈化成等率众英勇杀故,大长了中国人的民族
2、国民人文素质,关系民族的命运兴衰
鸦片战争时期,当时的守将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杨芳、朱贵、陈化成等率众英勇杀故,大长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如果当时能有更多能谋善断、不怕牺牲的将士,英军也不会如此猖獗,清王朝也不会签订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在此之前.中国能多出现一些像魏源、龚自珍那样启蒙的民族精英.清王朝也不会如此腐败透顶,国民也不会如此愚昧无知。“文革”十年.个人崇拜达到极点,无数干部、知识分子挨批斗,关牛棚,如果没有成千上万像张志新等一批敢于为民请命的有为志士与“四人帮”做不屈的斗争,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将更加暗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如果没有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它的前景将暗淡无光。
3、人文精神是促进世界和平的润滑剂
世界和平的保证不只靠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只要有霸权主义存在.世界就没有和平安宁的日子。世界
政治一元化、民族一元化是不可能的,政治局势多极化也会不平衡而产生磨擦.能够减少磨擦使世界局势趋于稳定主要靠人文精神来润滑。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歪曲尼采“权力意志”的学说.把征服欧洲的个人意识强加于欧洲人民(特别犹太人)的头上。这种强盗的人文观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借1:3。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日。只要有这种精神在,世界和平就有保障。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新体系
构建有中国特色人文教育新体系.是中国公民接受人文教育,发扬光大人文精神,促使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途径——走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之路
大学排名 一位人文专家把人文比成“水”.把国家比成“鱼”,他认为东方的人文是江河湖泊,西方的人文是纯净的自来水,如果把养在江河湖泊的鱼放在纯净的自来水里就必死无疑[31。这个比喻很精确,人文教育“全盘西化”是走亡国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整合中外人文思想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深厚的人文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繁衍几千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与道家及传人的佛教融合.成为了我国的主流人文思想:西方吸取古希腊、罗马文明以文艺复兴人文思想作为主流人文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上,东西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东方,人与人的关系突出“礼”的观念,而西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东方.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被完全融入社会之中,而西方,个人的行为从社会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超越社会的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东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对自然的改造。可以说中西方人文思想各有优劣,有明显的互补性,两者应加以整合、交融。这种整合既不是让西方人文精神让位于东方人文精神。也不是东方人文精神转变为西方人文精神。而是将双方的人文精神的精华提炼出来,将其存在的糟粕剔除出去。使不同文明中的人文思想的合理内核.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只有达到这种整合,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新思想。
2、清除人文垃圾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带给我们不少封建社会的垃圾,如独裁专制、等级观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