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和高师改革趋向(1)
2017-12-10 02:2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师范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和高师改革趋向(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十五”期间,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师院校积极推
摘要:“十五”期间,以
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师院校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实现战略转型所需要的政策和支持条件的缺失,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改革发展,依然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十一五”期间,师范大学的两大战略任务是实现战略转型和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将实施教师教育发展战略,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资源,成立
教育学部,从体制上保障特色发展战略的实现,这也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战略转型;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2001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曾发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一文,阐释北京师范大学的战略转型,即由传统高师转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提出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新的办学目标。该文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高师院校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五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北师大的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内一些实力雄厚的师范大学认同北师大战略转型理念,致力于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高师院校自主创新,不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多样化、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与智力支持,而且进行了我国学士后教师教育的有益探索,为建立一流的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高师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得以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历史机遇,走向未来。
迈入“十一五”,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师院校的走向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重大课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改革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感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改革发展,依然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其主要表现有三:
其一,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院校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明确的定位。这集中表现在国家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把高师院校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作一体化的统筹规划,使高师院校失去了一次难得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机遇。自近代以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来都是将高师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发展,并保持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1902年清政府决定重建京师大学堂,便是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重点建设师范馆,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民国期间,无论时人对高师教育的分合曾有如何的争论,其基本前提,无疑都是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反复强调高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工作母机,高师院校发展愈加迅速,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观点更是显而易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范围之广、变动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次改革没有将高师院校系统整体纳入,对我国高等教育作一体化的统筹谋划,使高师院校在生源、经费等方面处于不利竞争的境地,教师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
其二,高师院校各谋发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国家顶层设计,既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又缺少必要的规范和指导,使整个高师教育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展是硬道理”。高师院校既处于不利竞争的境地,自然会转向自谋生存和发展。有实力的师范大学纷纷谋转型,是一种明智的自主创新,但其“合法性”似乎从未被正式认可过。转型所需政策支持的缺失,使致力于转型的学校步履维艰;所谓“非师范专业”,这一奇怪名词的长期存在,以及对高师院校的诸多评估,却无不以综合性大学为标准,这些本身就反映了我国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尽管北师大在宣布战略转型之初,即强调我国高师院校的发展需分地区、分层次规范指导,但是,事实上,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高师院校仍不顾校情,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综合性,甚至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这对于高师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