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1)(2)

2017-12-11 01:37
导读:(二)课程标准提供学业成就评价的维度框架 学业成就评价应该评什么?当前的学业成就评价的考察维度是比较单一的,有的甚至仅仅测量了学生的记忆


  (二)课程标准提供学业成就评价的维度框架

  学业成就评价应该评什么?当前的学业成就评价的考察维度是比较单一的,有的甚至仅仅测量了学生的记忆力。地方或学校往往通过设立特定的分数界限比较各地、各校、各学生之间的差异,衡定谁好谁劣,借此达到问责要求。缺少专业评价素养的公众很难追问:这张考卷考察的是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不同考卷所代表的80分差异在何处?但是,很多研究都表明,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业成就评价的维度需要并正在扩大。[3]而课程标准正给我们设计学生学业成就维度框架提供参照。

  课程标准是对学习结果的界定。它对学习结果的理解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只是学习成绩,它包括多种学习结果,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就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限定。总之,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课程标准给我们设计学业成就评价的维度提供参照,它促使我们思考:学业成就评价到底评哪些维度?它们之间的比重是均衡的吗?学业成就评价应该设计怎样的工具、方法来测量、报告、解释它们?

  (三)课程标准限定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需要基于统一的内容范围和一致的认知要求。如果不同类型的学业成就评价是基于不同范围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程度的认知要求而制定的,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当前的很多学业成就评价是经不起追问的:选择考察的样本能够代表同样的知识内容吗?对认知的要求有偏差吗?这就导致学校和教师对到底要学哪些知识,要学到何种程度感到无所适从,只能用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对付。因此,课程标准要对学业成就评价在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上做出限定。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课程标准从本质上说就是设立全国学生要知道些什么,做些什么的底线。[5]它不仅划定了学习的领域和疆界,还给出学到何种程度的描述,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前者划定了学习的领域,保证学生学到、考到的内容是全面而均衡的。后者回答“很好是多好?”“怎样好才是足够好?”等问题,促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6]通过将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设立在标准之上,可以规范不同类型的学业成就评价,减少偏题、怪题,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一套教师、学校、地方和国家不同层级协调一致的综合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

  二、怎样将课程标准转化为评价标准

  在解决意义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如何将课程标准变成评价标准,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性相对而言是比较弱的。它按照年段进行设计,是对学生课时目标的累积期望,而且目前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并不十分明确,这就使课程标准的规定性要大大低于教学大纲,显得比较“含糊”,作为评价标准就显得规定性不足。因此,在设计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时候,地方和学校就不能直接应用标准,而是要对标准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年段的内容标准进一步细化为年级内容标准、单元内容标准、每节课的内容标准等等,并制定出相应的表现标准,以作为评分时的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下图可以表示得更加清楚。

图1 各级标准之间的关系

  (一)内容标准的技术考量

  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已经设定标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还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在考虑内容标准的时候,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那些已有标准的课程,另一种是针对那些没有统一标准的课程。对已有的内容标准的处理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上一篇:《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