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1)(3)
2017-12-11 01:37
导读:第一,对内容标准的处理进行规划。对诸如谁参加内容标准的处理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资金怎样分配,技术如何保障,时间如何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的规
第一,对内容标准的处理进行规划。对诸如谁参加内容标准的处理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资金怎样分配,技术如何保障,时间如何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的规划。在确定参与人员时,最重要的是选择多样性的代表。
第二,进行背景研究,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搜集并研究与标准有关的各类文献。寻找课程标准中所有的关键概念、命题、公式,并确认它们的逻辑关系。这一步的研究保证课程标准中的所有内容在地方和学校自行形成的标准中得到全面体现。
第三,对内容标准细化、调适。这一阶段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在地方和学校形成的各级内容标准中必须覆盖国家制订的所有标准,但对不同地方和学校来说,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也应该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细化。②在这一阶段,地方和学校应该提供机会建立不同类型的沟通机制和讨论机制。将大量的基层教师纳入其中,倾听他们的声音。
第四,运用多样的方法对处理后的标准进行评论和验证。可以采用外部评论委员会、中介机构、焦点小组等方式。
第五,在内容标准处理的最后阶段,应该将研究的资料和结果加以总结整理,并告知不同的利害关系人。
标准的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建立的评价又是高利害的,因此,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标准进行再检视和修订。同时,要防止这样的误解:只有评价可以修改,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事实上,通过评价的数据对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也是一种可行并必要的方法。
学校内实施的课程有一小部分是没有标准的,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因为是根据学校、地方的具体情况而开设的,所以无法制订统一的内容标准。但是,对那些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来说,引导教师们积极讨论,审慎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开发出一定的核心内容标准,也是可行的,而且这本身就是非常有益于对这类课程的性质、意义、教学和评价策略的专业探讨。形成新的内容标准的步骤大致也是遵从上面的步骤,但要考虑到教材、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表现标准的技术考量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需要清晰的表现标准,才不至于在设计评价或者制定评分量规时引起歧义。惟在于国家层面上的表现标准比较模糊,例如,数学标准第一学段的“数与代数”,“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这些表述,都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什么程度算“熟练”,怎样才是“灵活”,都需要地方和学校进一步明晰。因此,为让地方、学校、教师明白什么样的好才是好,做到什么程度就够了,地方和学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表现标准,应该是清楚、具体、可测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
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