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贯穿“素质本位”教育(2)

2017-12-27 01:33
导读:(一)“再创造”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

  (一)“再创造”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教师硬灌的要理解得透彻,学得快,记得牢,同时更善于应用。计算机教学中“再创造”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建立起“智力对象”,所谓智力对象,就是有待组织、有待应用计算机解决的现象。通过组织现象,按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行概括和抽象,再现用户要求和软件开发人员解决问题思路,还原软件开发人员发现、创造知识的真实过程,让学生充当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直觉的思维,对“智力对象”的解决方法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去证实,从而完成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实践。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发展规律,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利用“再创造”教学策略,老师不再孤立地一一介绍每个概念及其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以软件开发人员的身份猜想可能的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扮演用户的角色提出要求,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理解,体验“再创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如果学习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再创造”策略进行的教学,显然比将一个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要更有效得多。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陈国宏
依法治校视角下的高校制度建设
对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文化取向的思考
上一篇: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