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贯穿“素质本位”教育
2017-12-27 01:3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贯穿“素质本位”教育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教育应“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大学计算机基
摘要:教育应“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要求关注计算机文化意识,超越工具使用;展现计算机应用思维过程,重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从教育者应注意学生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等教学原则,要采用“再创造”、“类比”、“比喻”等有效教学策略方面,探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素质和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本位;计算机;再创造;教学策略
一、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是学生亲自实践的好工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老师。所以计算机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探索与创造中品尝成功与失败的酸甜苦辣。
第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由原来的“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侧重于指导和
辅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包办、铺垫搭桥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导致的后果是,养成学生依赖老师教的心态,学生学习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本位”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激励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地是把知识加以引申,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识一山而知千峰;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和超越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自主更新知识,才能使他们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个体差异性原则。贯彻“素质本位”教学理念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校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较好,但有些学生因中学阶段未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任何基础。传统教学无视学生基础与专业的不同,一视同仁地教,出现“吃不饱”厌学和“吃不了”怕学的现象,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挫伤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取入学考试的形式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解决教学对象存在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多元化问题;通过把计算机教学与本专业实践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每个学生能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
第四,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其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的效应。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传统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的少,只知道模仿,缺乏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更谈不上提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了。“素质本位”教育要求教师通过项目、问题的教学,鼓励学生观察、探索与猜想,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和探索,体会菜单设计的科学巧妙,理解操作的实际含义,掌握各种命令的使用规律与技巧。
二、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
近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努力下,计算机教育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抛锚式教学法以及分层次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以问题或决策为核心,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获得问题的决解思路与方法。这些教学法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情况,通过问题或决策设计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转化成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需求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