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的若干思考(1)
2018-01-07 01:2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语言学的若干思考(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
◎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活)",这是为什么?
思考:虽然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有一点可是大家都要遵守的,那就是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必须遵循全社会统一的规则,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代表某个意义,也得全社会约定俗成,不能个人任意更改。否则语言就不成其为交际工具了,别人也无法听懂你的话,社会将乱成一锅粥。只要想象一下,一个不会外语的人到国外生活所遇到的窘迫尴尬,就知道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了。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比如我们平时说话的语序、语义及语法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虽然我们说语言具有任意性,这种任意性原则又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任意性并不意味着语音形式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更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可以随意理解。语言的任意性它只是身我们表明,语音形式和语音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在语言体系中确立之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对使用者来说是强制接受的。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更改,异会使符号失效,使语言难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何况符号本来异是约定的,语言也是如此,只要大家认可,异无所谓好坏,因而也就没有随意变更的必要,更不能依自己的意愿而改之。事实上任何社会的现在或过去,都只知道语言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产物而照样加以接受。我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像语序、语义、语法、语音等这些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基于上述道理,我们是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也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活”,假如我们把语言的任意性理解成可以随个人意志而改变的话,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把“失去生命”说成“活”,就会造成交际上的大混乱,难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
◎两个人在争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人说先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无法思维;一个人说是先有思维,因为语句是思维的成果,没有思维,人们就无法把散沙一样的词语组合成句。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我认为这两个人的观点都不正确。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未免太抽象,有人会问:聋哑人不会语言,但他没有思维吗?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如果我们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紧密关系来认识,对于这个问题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解释。
两个人的话看似有理,但由于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所以都是无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间的交流就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的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相互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翼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