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2)
2018-01-07 02:09
导读:(三)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 针对教材上的某段内容,给出相应的课题,让学生独立收集史料,进行研究。有位教师放暑假之前,向高二文科班学生布置
(三)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
针对教材上的某段内容,给出相应的课题,让学生独立收集史料,进行研究。有位教师放暑假之前,向高二文科班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假期作业:“人类是如何进化来的?我们三峡地区为什么会诞生‘巫山人’这个中国已知的最早人类?”为了让同学们较为顺利地完成这道作业,这位教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到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上搜集、查询相关资料;二是到“巫山人”遗址去考察(我市与重庆‘巫山人’所在的巫山县相邻,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去巫山)。假期结束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带回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还相当专业。如有的将古人类的进化过程画成树状图,较为形象而准确;有的用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回答了人类进化问题;还有的运用“灾变”理论,不仅说明了人类的进化之源,还通过介绍三峡地貌的形成,说明了“巫山人”产生的原因,令全班同学折服。甚至有的在运用“灾变”理论解释“巫山人”产生原因的同时,还对“神农架野人”的传说,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推测,认为神农架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物,“灾变”之时生活于神农架中的“森林古猿”因未遭到“灾变”而未被迫从树上下到地上,因而未进化为人。但却又因为其活动范围渐渐处于后来诞生的人类“包围”之中而受到了人类的影响,加之它们与人类本来就是近亲,因此而渐渐进化成了“野人”。这个推测不一定有道理,但对高中生来说,得出这个结论确实难能可贵。
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属于第一层的开放(或初级层次的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仅限于教材范围,所要认识和体验的“量”相对较少,所要认识和体验的“质”也较单一。但是,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学生能针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能说明如下两点:一、学生把教材内容转换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他们看法产生的基础;二,学生必须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不然,就无法形成其看法。在教学中,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都不开放,就是教学生死记硬背教材,这样的历史课就不叫开放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开放史料及史评,属于第二层次的开放(或中级层次的开放)。它所开放的史料及史评,一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为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中需要更多的比较、发散、归纳等高层次思维活动。
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属于第三个层次的开放(或高级层次的开放)。它要求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中学习,在校内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课堂和学校以外学习;它要求学生既要是学生,还要当学者;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某种理论付诸实践,还要求学生能将某些实验材料总结上升为理论。
通过上文所举之例可知,这三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高一层次的开放是低一层次开放的深入和提高,低一层次的开放是高一层次的开放的基础。
开放课教学的具体方法较多,截至目前,在宜昌市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方法有十来种,例如,自学互论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究法、多方辩论法、参观日记法、调查报告法、历史小报法、教师互换法、自由论坛法、耐心等待法等。这些方法各有长短,教师们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学校条件等,有选择地交替使用(关于这些方法,另有专文介绍)。
三
中学历史开放保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如下三条。
(一)史学的党性原则
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史学观点很容易进入我们的开放课,我们也欢迎“百家争鸣”,并且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但是,对那些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所谓“政治史学”,对那些不健康的所谓“民间史学”,我们要坚决抵制。在开放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党性。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史学的基本方向,三要坚持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党性原则,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才有了可取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