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4)

2018-01-08 04:26
导读:: [1]此包括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博物、生物、人类、动物、植物、、论理、心理、伦理诸学。见《日本书目志》卷二“理学门”。 [2]关于“


:  [1]此包括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博物、生物、人类、动物、植物、、论理、心理、伦理诸学。见《日本书目志》卷二“理学门”。
  [2]关于“”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及其含义的变化过程,请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3] 杜亚泉:《〈亚泉杂志〉序》,《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版,第2页。
  [4] 王国维:《〈欧罗巴通史〉序》,《王国维遗书·静庵文集续编》;案,此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当1901年初。
  [5] 见王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页。
  [6] 任鸿隽:《说无科学之原因》,《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
  [7] 见〔日〕桑原藏著、樊炳清译:《东洋史要》,东文学社1900年印本。
  [8] 汪荣宝:《史学概论》第一节“序论”,见《译书汇编》1902年第9期。
  [9]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遗书·观堂别集》卷四。
  [10] 陈独秀:《敬告青年》。
  [11] 陈独秀:《答皆平》,《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
  [12] 分别参见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2年8月;李大钊:《史学要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1980年影印本,第52页。
  [13] 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
  [14] 胡适:《〈实验主义〉引论》,《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年4月15日。
  [15] 胡适:《治学的与材料》,《胡适文存三集》卷二,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97页。
  [16] 傅斯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周刊〉发刊词》,载该刊第1集第1期,1927年11月1日。
  [17] 傅斯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七年度报告书》,1928年,史语所刊本。
  [18]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1928年10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9] 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史学》第1期,1930年。
  [20]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1928年10月。
  [21] 严复:《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第54页译者注。
  [22] 《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1902年第13号。
  [23] 章太炎:《致吴君遂书八》,引自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1页。
  [24] 麦仲华译:《人群进化论》,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版,第3页。
  [25] 李璜:《历史学与科学的关系》,《东方杂志》第23卷第20号,1926年10月
  [26] 朱希祖:《〈新史学〉序》,见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27] 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1929年12月17日),《民国史料丛刊·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3册,台北传记文学社1972年影印本。
  [28] 徐琚清:《谈谈历史》,《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1929年4月。
  [29] 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二,上海正中书局1949年版,第60、71页。
  [30]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
  [31] 陈训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史地学报》第1卷第1号,1921年11月。
  [32]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绪论”,《何炳松文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15页。
  [33] 见吴宓为胡先译《白璧德中西人文说》所作按语,《学衡》第3期,1922年3月。
  [34] 上引皆见吴宓译《白璧德之人文主义》,《学衡》第19期,1923年7月。
  [35] 刘藜:《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
  [36]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一册,第194、196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7]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弁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上一篇:“大历史观”下的明治维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