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5)
2018-01-08 04:26
导读:[38] 陈训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史地学报》第1卷第1号,1921年11月。 [39]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绪论”,上册,第1页。 [40]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
[38] 陈训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史地学报》第1卷第1号,1921年11月。
[39]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绪论”,上册,第1页。
[40]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汤用彤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5页。
[4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9—280页。
[42] 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9页。
[43] 柳诒徵抗战后期所作之《国史要义》称“故吾人治中国史,仍宜就中国圣哲推求人群之原理,以求史事之公例”,似指历史,然细察其意,含义仍近于20世纪初梁启超依据进化论所提出之“公理公例“,其所提到的社会进化,亦多属疆域、种族、物产、文艺诸目。参见《国史要义》“史识第六”、“史化第十”等,中华书局1948年版。
[44] 柳诒徵:《国史要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