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学附属制对我国独立学院的启示(1)(3)
2018-01-11 01:16
导读:另外,从外部考试制度来看,制度运作不善,被人诟病。外部考试制度确立的初衷显然是为了使附属学院达到大学要求的学术标准,是一种质量保障的制度
另外,从外部考试制度来看,制度运作不善,被人诟病。外部考试制度确立的初衷显然是为了使附属学院达到大学要求的学术标准,是一种质量保障的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却滋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如纳附大学要对众多的附属学院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考试的组织工作庞杂繁重,工作中常出现失误;由于教考分离,附属学院的课程教师并不进行命题,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押题”;一些纳附大学教师则受聘到附属学院进行教学辅导,等等。当然这一制度最为人垢病的则是认为其导致了附属学院的“应试教育”,只是让学生学了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使附属学院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为了避免附属学院办学中的消极因素,印度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将附属学院改造成自治学院的政策,以提高附属学院的自主权,使附属学院脱离大学组织的外部考试,自主决定考试的内容与标准。印度教育委员会于1966年第一次提出将一些教育质量高的附属学院改成自治学院的设想,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则把成立自治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计划至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将建成500所自治学院,长远目标则是用自治学院取代附属学院。但本项改革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近于“难产”或“流产”,目前,改为自治学院的附属学院约为100余所,仅占1%左右。这项改革错综复杂,大学与附属学院均缺乏足够的改革动力,从附属学院角度来说,一旦改为自治学院,与大学的关系就疏远了,可能影响招生的吸引力;从大学角度来说,担心附属学院成为自治学院后,自治学院的学术标准降低了,而大学还得为自治学院的学生授予学位,从而导致大学的声誉受损。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荷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分析与借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