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1)
2018-01-12 02:4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
摘要: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适应;超越;外部要求;内在心理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ere always exists contradlctlon between the external demands of educators and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which perme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The educators trie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through making the external demands suit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On the basis of this,the educators try to make the external demands surpass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 and thus accelerate the rising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solve it.In thIS way ,new quality will be obtained from every new period with a new level ,and we can make students, idea and morality continuously develop as designed by educators.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adaptation;surpass;external demand ;internal psychology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主导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里,一个完整的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和接受影响的方面。施加影响,具体地表现为教育者向学生提出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接受影响则是指学生对这种外部要求的适应和接受。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并接受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意识灌输和纯粹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心理对其接受外部要求的影响。众所周知,内在心理是人行为活动的动力。但是,这种内在心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就是道德动机,他们在此时此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定就是社会寄希望于他们的目标。因而学生的内在心理与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就是矛盾。因此,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必将贯穿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从而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适应”和“超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着手,来处理外部要求与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一、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的矛盾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以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教育者提出的外部要求呢?笔者认为,必须使可控的外部要求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我们不是成熟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在成熟主义者看来,儿童的先天能力和禀性、情感和愿望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儿童的先天和内在的自我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切听其自然;而行为主义则认为,儿童行为是各种剌激联结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只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技术学,就能控制人的行为,使它沿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两者各强调一点而忽略另一点。因此,前者就不免走向自然主义,而后者则流于机械主义。这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笔者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又是离不开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两者不能分割。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首先必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一)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品德发展过程的规律来进行,按照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顺序来确立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序。这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上的适应。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技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他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用自己创立的两难故事法研究学生道德发展,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道德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但是他们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值得借鉴与研究。我国心理学家李伯泰等人从1978年起,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作了系统的验证性研究与客观性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首先就是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我们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分阶段提出要求,遵循必须的层次(底线)—弘扬的层次—追求的层次(最高境界)这样的阶段递进,并使各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防止机械割裂。对于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外部要求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低于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就不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能促进他们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如果这种要求太高,就会使学生由于道德认识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接受,以致产生认识障碍。所以教育者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具体来说,教育者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健康问题,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要求。例如,对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的人,可从认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意义、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意义以及树立尊重社会规范的意识等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处于青年中期和青年后期的人,则可以通过责任感、义务感以及社会角色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重要的是要把外部要求化为具体而实在的指标:有坚定的信念、真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热爱生活、珍惜荣誉、知道廉耻、懂得节制欲望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抓住关键期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有些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等要及早进行,要在思想品德成长的有利时机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以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二)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从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来看,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还必须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因为品德心理结构也是道德功机的基础。毋庸置疑,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构成了品德心理结构。所以,教育者在提出外部要求时就必须考虑这三个方面。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上的适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实践。因此往往使这种教育归于无效。笔者认为,为了使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真正让学生接受,必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除了在不同的道德认识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外,教育者还应该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考虑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要把学生当成一种清楚自己需要并有行动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教育者的所有的外部要求,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只注重迫使学生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转移到重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与此同时,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的生活、有助于解决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其次,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情感特点。就是说,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对教育者的外部要求有良好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这种感受和情感状态来提高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加强学生的内在的道德动机。具体来说,教育者应该在自然的、欢快的环境和气氛中,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并且通过表扬、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履行道德要求给他们带来的极大欢乐。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注意到在提出道德要求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消除学生的灰色情绪:元聊无奈、寂寞苦闷、忧郁伤感等。学生容易产生这些灰色情绪,而且这些灰色情绪会对他们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产生负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灰色情绪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和反思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思想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所特有的倾向,应该正确分析和对待,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应该通过既理解又引导的方式去消除这些灰色情绪,从而避免它们对接受教育者正面的道德要求的干扰。这也是教育者外部要求适应学生情感特点的具体表现。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