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的危机检省与风险管理(1)(2)
2018-01-12 06:08
导读:5.竞争力不强的危机。竞争是对生存环境和发展优势的争夺。目前,高职院校学校总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由于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低端
5.竞争力不强的危机。竞争是对生存环境和发展优势的争夺。目前,高职院校学校总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由于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低端,在社会认同、环境支持、办学投入、实训到位、师资保证诸多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发展”的倡导,“高度重视”的强调,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因而高职办学实质上还是处在“准边缘化”状态,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导致了一方面是我国高职教育就业率竞争不强,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难求,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
6.办学趋同的风险。一个学校要想成功,就得追求个性化生存,走自己的路。在发展理念、创新途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管理服务、教学质量上应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最终形成“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优势状态。如果追风赶浪、踵武他人、扎堆式地办学,就只能迷失自我,落人“同质竞争”的陷阱。因此,高职教育在大家都趋之若鹜地追逐某一目标,趋同化倾向、同质化特征日益彰显的时候,千万要避开潜伏着的风险。
7.公共安全的危机。随着高校的合并与扩容,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生活、学习,公共安全危机隐患不可忽视。加之许多高职院校条件简陋、管理松散,校园空间面积狭小,人员进出自由,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一旦遭受天灾人祸或人为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高职院校公共安全危机不可小视。
二、高职发展的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危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应极大地激发教育主体的应对意识和潜在能量,促进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敏锐发现、及时应对、成功化解,将危机转化成机遇。笔者管见,化解危机,实施风险管理,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实现发展转向,从根本上化解风险的滋生。转变发展重心,就是要实现高职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这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转折,是高职教育走向成熟与自觉的开始和标志,是一种新的价值和质量尺度。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过连续多年跨越式发展之后,需要“软着陆”。在大发展之后,一定要有一个调整和巩固期,也就是注重质量提升和建设期,待质量提高、部分质变、打牢基础后,再迎接新一轮更高层级的量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质量是高职办学的生命线,是立身之本。发展转向,关键在于质量立根。周济部长指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咬定质量不放松”。始终抓住影响质量的主要矛盾、重点环节和关键措施,确保“质量工程”的落实。因此,首先要侧重抓好师资、课改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落实。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要采用优培、重用、厚待、严管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求知、求技、求职培养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高职教育“普高化”、人才培养学究化、教学模式学科化的倾向,高职教育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裁剪理论教学,更新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真正体现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再次,质量保证体系是根本。要从教学的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运行管理、监控管理等重点环节人手,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认真考核,务求实效,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