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滑坡探源(1)
2018-01-12 04:3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滑坡探源(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我国人口近13亿,9亿多在农村,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教育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基数最庞大而又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显著的莫过于农业类专业的滑坡。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中,农学类熀林牧副渔业,下同犙生占3保担ィ比1990年降低1保犯霭俜值悖而在普通农业高等学校中,农科学生所占比重也大幅度下降,1996年为59保叮ィ比1990年下降23保垢霭俜值恪E┐逯耙到逃更是处于全面萎缩和大幅度滑坡状态,突出表现为:生源不足和学生流失率高。1992年农林牧专业招生25万人,占职业高中总数的20保保ィ1993年只招收了16万人,占12保玻ァI挛魇∧诚嘏┘贾醒В计划招收一个班,报名的仅6人。现在,全国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在30%左右,最高达50%以上。有关资料表明:1992年初中毕业生为1109万人,高中阶段学校总招生数仅500多万人,仍有60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1993年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而且绝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在储备生源如此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农职高中仍然面临着生源危机,而且流失率又如此之高呢熖矫髌渲性委,对我们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职业学校方向变更、专业调整的宏观背景。1997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保保ィ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有3保匆冢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49保梗ィ这一数字是我国经济相当落后的反映。按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计算,一个国家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农业劳动力仅为18保梗ァJ澜绲谝痪济强国的美国现在的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不足3%,我国到本世纪末若达到小康,按国际水平,农业劳动力应当为1保匆谧笥遥非农业劳动力则应为5保兑谧笥摇H绱送扑悖2000年非农业增加的就业人口应高达3亿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下降,二三产业上升是其主要表现和根本趋势,截至1997年底,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1保骋谂┐迨S嗬投力,而且这一趋势还要进一步扩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崛起,不仅给既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而且提供了新条件、新机遇。因而,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体系的变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科专业的萎缩是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体现。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农科专业的变动幅度过大,超出了农业、农村结构调整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大面积“滑坡”。农业类学科的调整和削减不应过于集中,这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问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萎缩虽然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农村职业教育不存在其他问题,恰恰相反,是其他问题的存在才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农村职业教育不正常的滑坡的真正原因还要到其他方面去寻找。 二、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扩大是农村职业学校萎缩的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影响了农民子女报考农业类专业的积极性。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实行双重价格体系,在我国明确由国家定价的36种商品中,粮棉油仍高踞榜首,正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剪刀差,而且这一差别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再加上农村普遍存在的“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农民负担过重”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存在与发展。归根结底,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后发展前景黯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里不妨把农村经济与农村职业教育比作“水”与“鱼”的关系,有多深水才能养多大的鱼,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仅不能提供充分的教育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而且不能充分消化、吸收既有的毕业生,进而加剧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迟缓。真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来愈大,也是农民弃农从工经商,“放下锄头往城里跑”的原因。这里仅举教育为例: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至今为止,农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大大低于城市。从7—11岁学龄儿童入学率看,1993年城市为99保担罚ィ县镇为99保埃罚ィ农村为97保梗矗ァS腥硕裕叮案鲅本县的统计表明,1989年小学辍学率为2保担ィ农村为7保玻ァ#保梗梗蹦耆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的学校的比例,城市中学为42保矗梗ィ小学为24保担玻ィ而农村中学只有17保叮玻ィ小学仅为8保矗叮ァ3鞘兄醒生平均每人拥有20保共嵬际椋小学生平均拥有7保恫幔而农村中小学相应的数目分别为7保恫岷停豹保共帷O纸锥斡腥嘶ǚ鸭竿颉⑹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上“贵族学校”,有人却因为几十元的学杂费上不起学,可谓两个极端的写照。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基础薄弱,任务繁重,且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吃紧,支持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十分匮乏。如从90年代始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以农村最为严重,又如近些年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的势头有所抬头,已由1992年的2保担セ厣到1993年的4%,少数更为贫困的农村已达8%—10%。农村学校因校舍倒塌砸死砸伤教师、学生的事例每年都发生多起,甚至已不算什么新闻了。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教育设施极其落后,课本、粉笔、黑板仍然且唯一是农村学校教学的“三大法宝”。在如此背景下,让广大农村学生安心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实在是不现实的要求。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