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促进高职教育持
2018-01-12 05:1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用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促进高职教育持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教育部首次颁布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这
摘 要:教育部首次颁布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这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学习并用好这个目录,对于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业目录;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宏观调控
2004年10月26日,教育部首次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原则意见》(教高[2004]4号)(以下简称《意见》),并将配套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简介》)。《目录》的制定和颁布是关系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职高专教育毕业生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用好《目录》,是当前广大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师、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目录》有利于高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一)强化了与产业、行业、职业的对应关系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使高职专业结构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使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质量,特别是专业类型及知识结构等方面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录》突破了本科按学科体系分类的方式,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性质,对高职高专的专业大类、专业类进行了划分,使《目录》的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并从名称到专业内涵强化了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应关系,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服务属性,为高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清晰明了的技术路线。《目录》的颁布有利于贯彻落实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及推动专业改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提高了信息化程度与宏观调控功能
专业结构调整能否实现优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否实时地得到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由于全国高职专业名称的不规范和缺少统一的专业代码,以往人才市场对高职人才类型的信息统计难以进行,即使有专业分类数据,也往往给人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样的信息对于指导毕业生就业、高职专业结构调整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录》的颁布帮助解决了信息统计分类的问题,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将原来全国1500多种高职专业归并为532种,并进入系统化管理;二是专业名称与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三是《目录》编有两套专业代码,第一套代码体现了高职专业按产业、行业分类的特点,第二套代码解决了与本科专业的衔接对应关系,两套代码均按国家专业编码标准编码,纳入全国统一信息库进行管理。《目录》的这三个特点,体现了信息统计的特征,为高职专业人才统计和专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为主管部门对整体专业结构和人才类型、数量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突出了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作用
《目录》是在教育部、交通部、建设部、水利部、公安部、司法部等6个部委相关部门协作下制定的。《目录》研制过程中,曾通过网上公布、电子邮件、专题会议、电话和书信联络等方式,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得到了各省市教育厅、国家相关行业部委、设置高职的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使《目录》更多地体现了服务的宗旨。为了适应市场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意见》规定:对连续3年达不到本省平均就业率的高职高专专业,应通过调节招生计划等方式减少或限制招生;可依据本省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特点设置《目录》外专业和制定本省的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一次更新。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目录》对市场的适应性,突出了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对就业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