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
2018-01-29 06:34
导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特别是重点、难点应恰当安排,任务的规模
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特别是重点、难点应恰当安排,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 任务设计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总是要与其他学科学习、自己的专业、日常生活等发生联系,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因此,应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操作技能。任务不仅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手段,也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4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如果任务太难,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无新鲜感。觉得无事可做。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
5 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信息技术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要完成一项工作,必然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所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而不成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情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情境的设置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尽快地融入课堂、进入角色。把设计的任务融入合适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任务教学,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从声音、色彩、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感知、记忆、想像、联想等思维活动,加深对任务的理解。
(三)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任务完成阶段,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教师要以一个帮助者、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