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信息技术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操作性强,授课对象广。任务驱动法教学适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科学设计任务、把握教学过程和改革评价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较好地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课;任务驱动法;大学;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应突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制定合理的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学生就会试着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需要主动求助同学和教师,学生的需求又能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随着师生的互动,任务可能会达到深层次的拓展。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其实施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