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所谓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要采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进行渗透;同一阶段的学生有着其个性的特点必须根据个体学生实际进行渗透。
(三)灵活性原则
所谓灵活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法,善于抓住契机,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自我认识的完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讲空话、任意发挥。空讲一番大道理。
(四)长期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配合,某一方面的脱节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受不良影响的机率增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长期渗透思想,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
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研究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适量地渗透。提高德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1、全面吃透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每一篇、每一章、每一节的教育内容,而且要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教育要求,特别是掌握一个年级,一个学期所授教材的全部内容。教育内容要有机联系,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2、准确把握教育点。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点。渗透德育的要点要服从教学内容,不能搞形式主义。
3、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粗看起来似乎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但如果教师深刻挖掘,善于联系,很多道德因素可以发挥作用。具体而言要以课改实施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为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人文科学类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等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理科类课程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重要载体;技艺类课程包括体育与保健、音乐与美术、职业导向等。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二)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渗透
1、衔接自然。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决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政治课,而是要求老师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应紧紧地把握知识点,把德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考试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研究学生思想,寻找最佳结合点。学科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否寻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此,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