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2)
2018-02-11 06:49
导读:问题和作业(二)1.给《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2.听写下列词语。笼罩 寂静 颤抖 简直 严峻焦急 惦念 勉强 兴致勃勃赤手空拳 蜂拥
问题和作业(二)1.给《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2.听写下列词语。笼罩 寂静 颤抖 简直 严峻焦急 惦念 勉强 兴致勃勃赤手空拳 蜂拥而入这个时期的课文后练习,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几乎课课都有抄写、听写、解词或用词造句方面的练习。抄写或听写词语,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是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解词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本身的意义,而造句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习词语的恰当运用。又如,重视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方面的练习。学习给课文分段,是掌握作者布局谋篇能力的一种训练,有助于促进说话、作文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概括段意的训练,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归纳能力相统一的过程。这两种训练,前者侧重于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侧重于对各部分内容的归纳。它既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和整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理清叙述顺序,领会作者的思路。应当说,分段、归纳段意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体现了读懂课文经历的思维过程。但是,整套练习在年段训练的目标上不十分明确,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不够完整,有些该练的未练,而且课文后练习也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几乎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是: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听写、读读写写或选词造句。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或中心。练习形式固定而单调,内容不大切合学生的实际。其实,即使是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拿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来说,要使课文的语言为学生所内化,必须使学生不但牢记词语的音、形、义,而且必须连同它的形象感、色彩感、分寸感一起积淀在头脑中,才能准确地运用。孤立地读和抄可能并不是掌握词语的最好方法。[5]又如,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课后练习篇篇强调这样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方法、手段被异化成了目标,成为讲读课文的固定程序,忽略了课文中生动感人的情感因素,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和刻板化了。1963年开始的这场改革,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1966年5月,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语文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被中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阶段:1978~2000年,课文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1978年,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时期。这一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精神,重申语文是“基础工具”,提出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1](176-177)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阐述得更加明确,不但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并且指出,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意义。[1](194-195)1992年4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颁布。这部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232)而落实到具体能力上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其他的一些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把语文能力的训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从而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一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依据1978年大纲和修订后大纲编写的全国通用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袁微子主编)两套教材,还有根据1992年大纲编写出版的六年制和五年制两套试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崔峦、蒯福棣主编)。这些教材受到叶圣陶先生“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的启发,把小学生应当具有的读写能力分解为几十个读写训练项目。在低年级进行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上,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设读和写的训练项目,交叉安排,由易到难,循序训练,螺旋上升,借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10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练习是这样的[6]: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