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
2018-02-11 06:4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从对五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练习题编排的分析
摘要:从对五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练习题编排的分析中,可划分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3年):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第二阶段(1963~1978年):课文后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第三阶段(1978~2000年):课文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2000年~):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词:课文后练习;教科书编排;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已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回顾这半个世纪所走过的路程,有可喜的成绩,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文后练习,记录着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折射出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不断思考。从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后练习的安排,可以勾勒出语文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脉络。第一阶段:1949~1963年,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新中国最初的语文教材是从解放区的国语课本改编而来的。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开始使用“语文”这一称谓,并规定了该学科三方面的任务:一是阅读,二是说话写话,三是写字。[1](62)此后,全国小学陆续统一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四二制”小学语文课本──《初级小学课本语文》1—8册和《高级小学课本语文》1—4册。这个时期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没有安排课文后练习题,课本仅由一篇篇文章组成。1952年,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对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教育界针对语文教学存在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等缺点,第一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实行教学改革,小学语文课本在一组课文(一般四至五篇)的后面开始出现练习,主要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的掌握两个方面进行编排。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规定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共有五项,其中第一项“阅读教学”即为“教以阅读文学作品”,第二项“汉语教学,要求教儿童初步掌握汉民族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1](120-132)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由蒋仲仁先生任主编的一套教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题目从一组课文后分离出来,安排在相应的课文后面。而一组课文后的练习则侧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设计,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标点等,体系比较完整、统一,内容也比较宽泛,反映了当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版《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后的练习是这样的[2]:问题和作业:1贝幽男┑胤娇闯隼畲箢攘沂慷约杩嗟母锩事业永远是乐观的?2崩畲箢攘沂勘徊兜氖焙颍他的态度怎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3痹诜ㄍド希李大钊烈士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安定、沉着?4蔽颐歉糜檬裁葱卸来纪念李大钊烈士?5备全篇文章的几个大段编写小标题。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是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转变,这是对传统经验式教育方式的一次改革。无论在教与学两方面,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向语文教学科学化迈进了一步。不过,由于大纲本身的时代局限性,这套教材的练习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练习主要集中于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教育性。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没有与探究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三题。至于第四题,更是可以脱离课文由学生泛泛而谈。这课练习没有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要求,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指导。建国初期课文后练习的这种价值取向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3]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与国民党的反革命政权同时存在,语文的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被强化。国统区在语文教学中极力进行反民主的教育和奴化教育,解放区的课本编进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反映生产的内容。上述做法给建国初期语文课本包括课文后练习带来政治化的影响。不可否认,语文教育要重视思想教育,但同时语文教育不能忘记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后练习,过分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忽视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把语文课混同于历史课、思品课,从深层上看,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模糊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每一组课文后面的练习,把语音、词汇、语法独立了出来,进行系统而机械的训练。这种对知识的系统性追求,又忽视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959年,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性质。当年6月,以《文汇报》牵头,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吸取了这场讨论的一些合理内核。第二阶段:1963~1978年,课文后的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1963年大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语文大纲,它首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153)还阐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153)这些提法正确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根据新大纲编写的一套供全国使用的教材。课后练习得到加强,包括用词、造句、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抄写、默写、分段、写段落大意等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2版《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后练习是这样安排的[4]:问题和作业(一)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李大钊烈士对待革命事业永远是乐观的。2.听写下面的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灰烬 无辜 幼稚吭声 慈祥 去处 恶化毫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