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1)

2018-02-12 02:5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
摘要: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变革、重组与交流,是20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根本特征,处于这一文化格局中心地带的教育从一开始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注定要承受这种文化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震荡与冲击。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便是中国教育在这一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然而,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20余年的发展中,逐渐构建了自己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这三个层面探讨和思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一、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
高职教育从它肇始和发端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以一种更接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亲和力,步入教育的中心舞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大学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这一反叛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人们在界定“能力本位”这一理念时,却模糊了它的内涵与外延,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这无疑是一种误解与偏颇,它无异于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职业工具,其结果很可能将自身引入歧途。
不可否认,面对现代经济生活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学生能力,但这种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这种能力就其内涵与外延讲,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体现在目标追求上,它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
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四千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第二,体现在人才规格上,它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这一人才规格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分解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虽是核心,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容其他四种素质,更不能把能力素质理解为“能力”的全部。
上一篇: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价值取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