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水平之我见
2018-02-18 03:2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平面构成教学水平之我见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本质;探讨现在教学中存在的
【摘要】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本质;探讨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理论的阐述过于简单,形式法则与现实生活脱节等提出利用直观有趣图形、在生活中挖掘平面构成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平面构成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图形创作的能力,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平面构成;特点; 脱节;创新; 改革
【Abstract】Understands the plane constitution the goal and the essence; The discussion in the teaching exists now the ques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he theory elaboration is too simple, the form principle and the real life come apart and so on to propose that the use direct-viewing interesting graph, unearths the plane constitution in the life the ele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stressed that the plane constitution the goal is raises the student graph creation ability, is to guide and raise studen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design creation ability and the esthetic ability.
【Keywords】Plane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 Coming apart; Innovation; Reform
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灵活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如何使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创造美的形式,如何在平面上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是平面构成研究的主要课题。
1平面构成特点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视觉艺术,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训练,是在平面上按一定的原理设计、策划的多种视觉形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最后通过思维方式开发培养的一种创造观念。其终极目标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现有的平面构成教学特点本来构成类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图形创作能力,而现有的教材只重图示,轻理论,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其缺陷在于:
2.1理论的阐述过于简单。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上世纪从国外引进,到现在为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几乎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一统天下。这种理性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愈来愈表现出忽视具象造型,画面表现机械、冷酷。
现在市面上的部分教科书,在章节分布上三成理论,七成范例,缺少图文并茂的精品教科书,不能充分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科书对理论的解释似是而非,仅用1/7课时去学习平面构成的三大部分“构成要素”、“错视表达”及“形式法则”等相关知识,如课本中:对正与负的形象的解释是;通常,人们觉得形象占有空间,在平面上形象往往被称为“图”,而其周围的空间被称为“地”。如果“图”在前面是主体,“地”在后面是背景,这种形象就是“正”的形象,反之,形象像平面上的一个洞,即是“负”的形象。在构成设计里,这种正与负的形象,在作品中是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都是相对的形象,并无主次之分,这两种形象相互衬托,互相关联,使作品的形象严谨,空间更为考究“图”与“地”的关系并非总是很清楚,特别是当形象的一部分受框架或骨骼所切割时,何者为“图”,何者为“地”便不甚分明了,这种形象可看作“正”形。亦可看作“负”形提出这一点,为进行构成设计中的填色,提供了较多的方便与多样性。这样的解释试问那个学生能百分之百的理解,在练习时如何进行创意,学生只能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